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學生姓名: 張 三 </p><p> 專業(yè)班級: ×××××× </p><p> 論文名稱: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p><p> 指導教師: ××××××
2、 </p><p> Abstract3</p><p><b> 一、導 論4</b></p><p> 二、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概述5</p><p> 1、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定義5</p><p> 2、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表現(xiàn)層次5</p><p
3、> ?。?)內(nèi)在心理層次5</p><p> (2)外在行為層次6</p><p> 3、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構成6</p><p><b> ?。?)認知能力6</b></p><p> (2)獨立生活能力6</p><p> 三、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xiàn)狀與分析6<
4、;/p><p> 1、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分析7</p><p> ?。?)大學生社會認知的主要內(nèi)容7</p><p> (2)大學生社會認知的主要不足7</p><p> 2、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及分析7</p><p> 3、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分析8</p><p> ?。?)大
5、學生學習能力的再認識8</p><p> ?。?)大學生學習能力的現(xiàn)狀分析8</p><p> 4、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及分析9</p><p> (1)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xiàn)狀分析9</p><p> ?。?)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形成的原因10</p><p> 四、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途徑10<
6、;/p><p> 1、強化認知訓練11</p><p> ?。?)學校教育層面11</p><p> (2)大學生自我教育層面11</p><p> 2、加大“三自”教育力度12</p><p> 3、注重學習方法的訓練12</p><p> 4、加強人際溝通12</p&
7、gt;<p><b> 五、結束語13</b></p><p><b> 參考文獻13</b></p><p>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p><p><b> 摘要</b></p><p>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在大學校園生活環(huán)境中為達到與
8、所處環(huán)境的和諧狀態(tài)而必須具備的一種綜合能力,主要由認知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對挫折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構成。通過查閱已有成果及調(diào)查研究表明,大學生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存在著諸多不足,如認知能力較差,不能正確評價自我和他人;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人際交往存在障礙;實踐能力弱等。要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應從學校教育和大學生自我教育兩個方面入手,主要包括:強化認知訓練,提高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加大“三自”教
9、育力度,提高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注重學習方法的訓練,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加強人際溝通,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優(yōu)化心理適應的輔導,提高大學生的應對挫折能力;加大實踐性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學生的應變能力等等,不斷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促使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從而最終促使大學生順利適應新的社會角色。</p><p>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p><p><b>
10、 Abstract</b></p><p>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is a kind of integrate ability, which college students must have,being in harmony with the surroundings in the school campus .It is mainly composed
11、of ability of cognition, independent life, learning,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cope with setback and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it shows that in the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college stu
12、dents lack rather badly ability of cognition in which they couldn't correctly evaluate ego and others, </p><p> Keywords:collega students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develop</p><p><b
13、> 一、導 論</b></p><p> 面對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只有具有較強適應能力的人才能獲得更充分的生存與發(fā)展的條件,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中的一員,必須學會做事、學會求知、學會與人共處、學會生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強弱,關系著他們未來事業(yè)的發(fā)展與成功,因此,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p><p> 社會適應能力是社會對人才素質(zhì)的基
14、本要求。21世紀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是信息時代,也是創(chuàng)新時代,未來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對人才適應社會的素質(zhì)要求更加迫切?!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1999年)指出:“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學科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p>
15、1999年6月,李嵐清同志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全面闡述和一再強調(diào)要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而社會適應教育又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只有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才能承受并克服困難和挫折、失敗造成的不良心理影響,才能從容地應對各種挫折環(huán)境,減輕和排除精神壓力,有效地防止心理失調(diào),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中鎮(zhèn)定自若,游刃有余。</p><p> 社會適應能力也是大學生成才的內(nèi)在要求。大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最后階段,大學時代是
16、人的社會化最重要的時期,其主要任務就是促進大學生適應社會,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大學生社會化的任務是多重的,既有文化傳授、智力培養(yǎng)、技能訓練等內(nèi)容,也有社會認知、社會角色轉(zhuǎn)換等方面的內(nèi)容。如何在大學階段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在跨入社會后能盡快地適應社會,是教育者不能回避的問題。只有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采取有效途徑和方法,才能使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合理地調(diào)動自身潛能;才能
17、客觀地理解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以及自我與環(huán)境的關系,有策略地解決各種生活困難,擺脫各種生存困境,科學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實現(xiàn)人生目標和成才的愿望。</p><p> 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中存在“適應問題”。一般發(fā)生在兩個階段:一是入學的初始階段,二是就業(yè)前后。前者屬于如何適應大學新生活的問題,后者屬于如何適應社會的問題。入學后的“適應問題”,通常表現(xiàn)為不會自主地進行學習、獨立生活能力差、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人
18、際交往能力差。大學教育是專業(yè)教育,大學畢業(yè)后絕大多數(shù)學生隨之要就業(yè),如何就業(yè)和如何適應新的職業(yè)生活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適應問題”。筆者在調(diào)查了解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20.9%的大學生感到社會變革快,難以適應;65.9%的大學生感到社會競爭激烈,就業(yè)前途未卜;有48.9%的大學生感覺目前的心態(tài)壓抑;有45%的大學生感到空虛;有34.3%的大學生感到煩躁。這種情況表明,大學階段較之中小學對社會的了解更廣、更深,對自我的認識更趨復雜,對理想與現(xiàn)實
19、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有了更多的體會,己開始思考不遠的將來進入社會后自己的位置和處境。由于家長和教師的權威已逐漸削弱,由于學校灌輸?shù)睦硐爰菏艿讲糠謶岩珊蛣訐u,由于缺乏對復雜社會現(xiàn)象的準確判斷力,大學生在懷疑社會的合理性的同時也懷疑自己,他們面臨著價值觀的重新選擇和人格的重建,也面臨著社會嚴酷的選擇和淘汰的巨大</p><p> 二、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概述</p><p> 1、大
20、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定義</p><p>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體獨立處理日常生活與承擔社會責任達到他的年齡和所處社會文化條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個體適應自然和環(huán)境的有效性。這里的適應有個體應對、順應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意思,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個體自己獨立生活和把握自己的能力程度;其二是對個人和社會所提出的文化要求自己所能滿足的程度。社會適應能力是一種社會實踐能力,其特征不僅包括個體改變自己以適應環(huán)境,也包括個體改變
21、環(huán)境使之適合自身的需要。“社會適應能力的指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①生活方面,包括幾乎全部使自己能為社會所接受的日常生活技能和習慣,如自理能力、飲食、穿戴等;②人際溝通方面,即表達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如人際交往能力、語言等;③社會技能方面,包括和他人共同生活及合作必需的技能,對于青少年來說,則是與人合作的能力和順應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lt;/p><p> 2、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表現(xiàn)層次<
22、/p><p>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表現(xiàn)為兩個層次,一是內(nèi)在心理層次;二是外在行為層次。</p><p><b> ?。?)內(nèi)在心理層次</b></p><p>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內(nèi)在心理層次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掌握、應對和防御。掌握是指個體以管理社會情境技能的漸漸形成和自主化運用來適應社會;應對是個體以即時情境下應對策略的選擇和運用來適應
23、社會;而防御是個體以內(nèi)在情感和本能反應的自然流露來適應社會。很顯然,掌握、應對和防御是有區(qū)別的。從要適應的問題性質(zhì)上看,掌握是一個預期的準備過程,它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情境問題,而是預期地針對將來的一般適應問題,而應對和防御的啟動需要某些具體應激的問題情境的刺激;應對與防御的區(qū)別是,情境問題難度與自身資源的容量相當時,個體一般啟用應對機制,而情境問題的難度遠遠大于個體自身資源的容量時,個體就會自動采用防御機制。從時間維度上看,掌握是一個長
24、期的過程,應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而防御是一個瞬間的過程。從個體的意識能動程度看,掌握有時需要意識能動,有時不需意志努力,應對則是高度意識能動的過程,而防御則基本上沒有意識能動的參與。其實,把掌握、應對、防御區(qū)別開來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三個層次完全可以整合到一個完整的適應過程中來。在面對外在情境的壓力時,個體的本能的情感反應,可以給個體預留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其來得及調(diào)動和組織</p><p><b>
25、(2)外在行為層次</b></p><p>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外在行為層次是指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中形成的適應各種社會生活領域和內(nèi)容的技能和習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外在行為層次可以分為個人定向的行為層次和社會定向的行為層次。個人定向的行為層次是指與大學生個人生活內(nèi)容有關的適應活動技能和習慣。主要包括:</p><p> 生活適應,即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特別是新生活環(huán)境中
26、的自理能力。</p><p> 學習適應,即恰當?shù)膶W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式,包括學習的動力性、計劃性和方法性等內(nèi)容。</p><p> 生理適應,即適應生理上的變化,具有合理的性觀念,形成健康的性意識和性行為,包括生理變化適應、性觀念及性心理調(diào)適。</p><p> 職業(yè)適應,即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興趣、性格、氣質(zhì)等選擇和從事職業(yè)的能力,它包括擇業(yè)價值取向的自主調(diào)節(jié)、積
27、極的求職準備和擇業(yè)心態(tài)的自我調(diào)適。</p><p> 社會定向的行為層次是指與社會生活內(nèi)容有關的適應活動技能和習慣。它包括:</p><p> 社會環(huán)境適應,即對社會的現(xiàn)狀和未來有較正確清晰的認識,采取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并用積極主動的方式保持與社會的協(xié)調(diào)一致,包括社會認同感、社會參與性和社會接納性。</p><p> 人際環(huán)境適應,即改善人際環(huán)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28、。</p><p> 3、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構成</p><p> 本文論述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構成要素主要從認知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對挫折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方面來進行分析。</p><p><b> ?。?)認知能力</b></p><p> 認知是人類個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包括感
29、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等環(huán)節(jié)。社會認知是認知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關于社會現(xiàn)象,尤其是關于社會中人的認知。社會認知的類型主要包括他人認知、自我認知和人際認知等。本文所探討的大學生認知能力特指大學生個人的社會認知能力。社會認知能力的強弱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強弱有很大的關系。當今社會正處于急速轉(zhuǎn)型時期,新舊觀念交叉,各種社會現(xiàn)象錯綜復雜,體制轉(zhuǎn)換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尚需一定的時間才能解決,這些現(xiàn)象和矛盾或多或少地影響大學生對人和事的判斷。大
30、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科學教育以及自我意識的優(yōu)化等途徑,使大學生能夠自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觀點,來正確地分析、解決現(xiàn)實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問題,并且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客觀看待個人得失,并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否則,在是非面前就可能被動茫然、手足無措。</p><p><b> (2)獨立生活能力</b></p
31、><p> 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在自主自立、自我管理、自我調(diào)適和獨立處理問題等方面的能力。獨立生活能力關系到一個人一生的發(fā)展和成功,大學生從對他人的依賴到獨立生活,這是人生發(fā)展的必然,也是健康、成熟的體現(xiàn)。眾所周知,從個體成長的角度來說,個體未來的工作、生活乃至今后的一生,獨立生活能力實際上比讀書、成績更重要。自主自立能力是個體成長中最重要的基礎因素,它包括自理能力和獨立精神。它們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zhì)
32、,是人生的基礎,是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立足的基礎。奧地利著名作家、思想家茨威格說過:“世界上最輝煌最宏偉的事業(yè)就是使個人站起來?!蔽覀兘逃淖罱K目的,就是幫助個體用自己的雙腳在這個世界上站起來,這既是家庭的需要,也是社會和民族的需要。</p><p> 三、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xiàn)狀與分析</p><p> 1、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分析</p><p>
33、; 根據(jù)前文所述,本文探討的大學生的認知能力特指大學生個人的社會認知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大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進行分析。</p><p> ?。?)大學生社會認知的主要內(nèi)容</p><p> 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內(nèi)容應該體現(xiàn)出多樣化和高層次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p><p> 對他人認知的多樣化和高層次。他人認知是指在人際交往中,通過對他人外在行為表
34、現(xiàn)及特征的觀察,對其內(nèi)在情緒、態(tài)度、動機、人格等心理狀態(tài)和特征的認知。對他人認知的多樣化和高層次主要表現(xiàn)在:①認知對象擴大。②認知方法多樣。③認知內(nèi)涵加深。</p><p> 對自我認知的多樣化和高層次。自我認知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叭速F有自知之明”,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的關鍵。一般而言,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是根據(jù)自己過去的經(jīng)歷,自己的成功或失敗,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自己與環(huán)境中其他人的
35、比較等方面形成的,它會因勢力變,但個人的所有行為、感情和舉止,甚至才能都始終與自我意識一致。自我認知是發(fā)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正如著名的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所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是始于自我認知。”</p><p> ?。?)大學生社會認知的主要不足</p><p> 國內(nèi)許多相關研究表明,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社會認知水平與上述三方面的“多樣化和高層次”基本吻合
36、。但就個體而言,大學生的社會認知有諸多障礙,帶來了其社會行為上的諸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p><p> 單一偏激。如用對中學教師主觀認知或?qū)Υ髮W教師的理想認知的模本來認知大學教師,一口方言、幾個別字、儀表小節(jié)等,則可成為該教師素質(zhì)不高的理由;用個人看重于品質(zhì)、學業(yè)或是能力的標準認知其他同學,很容易地偏重某一側面而產(chǎn)生對同學優(yōu)劣的評價;用大學階段的學識、水平、思維方法、價值觀念的標準重新認知家長,則發(fā)現(xiàn)家長變得
37、似乎太守舊,太落伍于時代,太沒有共同語言;用個人的美好理念看待社會上的人和事,則常有世風日下不可收,“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感慨。這些都說明了一點:部分大學生雖然生理年齡增長了,心理年齡卻還沒有相應地增長,認知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或者說還沒有發(fā)展到大學生這一特定社會角色的需求階段。</p><p> 自我中心。一是看待問題,一切以自我主觀認知為標準。上文所述認知的“單一偏激”中就包含了這一因素。二是對自我認
38、知的片面性。在對自我的認知中,或者是過多強化了自身的強項,或者是過多地強化了自身的弱項,產(chǎn)生盲目的自尊或自卑。大學生中離群索居的孤獨者,一般來說,是由這兩部分人構成。三是無視自我的社會性,一味追求“自我實現(xiàn)”。一切從自我出發(fā),以個人價值為核心,崇尚利己主義、實用主義、拜金主義、無政府主義,脫離社會、集體,厭惡規(guī)范制約,要么追名逐利,要么縱性任為,要么消極避世,還美其名曰:發(fā)展個性。</p><p> 2、大學生
39、的獨立生活能力及分析</p><p> 大學生活是集體生活,又是獨立的生活。進入大學后,大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大學同學來自五湖四海,生活習慣、脾氣秉性和個人愛好都會有所不同,所以產(chǎn)生一些矛盾是難免的,因而大學生入學后首先面臨的就是如何應對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盡快完成角色轉(zhuǎn)變,適應大學生活。</p><p> 表1 關于對環(huán)境的適應(N=675)</p><p
40、> 表2 你來大學后的適應情況之一(N=675)</p><p> 從有關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見表3),大學生在獨立生活這方面的能力總體上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調(diào)適的能力強的人數(shù)分別達到了50. 1%和53%。這其中也有可能是大學生自尊心和獨立意識較強的原因。但在這兩方面能力一般的人數(shù)也不少,分別達到了42.7%和42.5%,而在獨立處理問題方面能力強的只有39.7%,能力弱和能力一般的分別是9.9%和49.8
41、%。這說明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調(diào)適和獨立處理問題等方面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加強,以便將來更好地增強自己的適應能力。</p><p> 表3 大學期間大學生的能力情況之一(N=675)</p><p> 3、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分析</p><p> ?。?)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再認識</p><p> 大學生學習能力更應是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
42、。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是相對于以往的維持性學習能力而言的。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已有知識的歸類被信息技術強化了,知識獲得了更多的商品屬性,知識的擴散和更新得到加速,知識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加劇,這些都更需要創(chuàng)造性學習為主的模式。由此形成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旨在“會學”,是一種發(fā)現(xiàn)新知識和新信息,以提出或解決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新問題的學習能力?!爸R就是力量”,而知識只有轉(zhuǎn)化為創(chuàng)造能力,才能現(xiàn)實地成為一種主導力量。無論是對知識的學習、發(fā)明,還是對知識的傳播、運用、分
43、配和再生產(chǎn),都必須依靠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我們更應著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p><p> ?。?)大學生學習能力的現(xiàn)狀分析</p><p> 學習能力是學習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大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策略獨立地獲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個性特征。構成學習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但它不是知識、技能和策略的簡單累積,而是知識、技
44、能、策略經(jīng)過內(nèi)化和概括化之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認知結構和操作方法系統(tǒng)。學習能力的實質(zhì)就是結構化、網(wǎng)絡化、程序化的知識、技能和策略,是高度概括化的認知結構。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學生在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活動中,通過具體知識、技能和策略的獲得及其廣泛遷移,從而使它們得到不斷綜合和概括化而實現(xiàn)的。</p><p> 從中學到大學,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在中學,學生主要是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側重于知識的積
45、累,所學知識的范圍相對明確,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常有老師和家長的督導。而大學無論是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還是教學方法,都與中學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在教學目標上,大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向?qū)W生傳授各種專門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適應知識經(jīng)濟時代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在教學內(nèi)容上,大學所傳授的知識與中學相比,不僅有廣度上的區(qū)別,更有深度上的不同。從廣度上說,大學的課程多達幾十門課,而中學最多十幾門;從深度上說,大學傳授的既有專業(yè)知識,又有本學科前沿的最
46、新動向和成果,側重于概念之間、原理之間的聯(lián)系,使大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因而,教學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調(diào)查研究中(見表4),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所在學校的教學工作的評價,在5項指標中,評價較好和一般的比重較大,這說明高校在教學工作方面還存在需加強和改進的方面,以滿足大學生的“我要學”、“有所學”和“有所得”,進一步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p><p> 表4 您對所
47、在學校教學工作的評價(N=779)</p><p>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教師授課方式的變化等因素,在學習過程中也感到有學習壓力。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只有39.9%的大學生對大學中出現(xiàn)的學習壓力能適應,52%的大學生適應一般,8%的大學生難適應,有41.3%的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感覺最苦惱的問題是校內(nèi)競爭激烈、學習緊張。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一些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沒有充分意識到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的
48、不同,未能及時調(diào)整學習方法,加上在大學里高手如云,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績不再像高中時那樣出類拔萃時,自我心理就會落差太大,自信心就會下降,甚至喪失學習動力。還有與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習無明確計劃有關。大學生在中學讀書時,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計劃就是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學,到了大學后,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生對自己要學習的目的可能一直處于舉棋不定之中。調(diào)查顯示,只有27.4%的大學生在大學中學習有計劃,說明這部分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有目標,因而學習的自覺
49、性較強。63.9%的大學生有時有學習計劃。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了計劃,也就沒有了學習目標,一定程度上講也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學習也就很難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出現(xiàn)厭學的情緒。如果調(diào)整不好,就很容易</p><p> 4、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及分析</p><p> (1)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xiàn)狀分析</p><p> 人際關系指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系。人際關系
50、的好壞,反映了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物質(zhì)和精神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情緒狀態(tài)若是消極的,會極大地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國內(nèi)有研究者根據(jù)鄭日昌等編制的人際關系行為困擾診斷量表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測試。研究表明,人際關系不和諧的大學生,其個人的成才及其未來的成就會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影響。從測試的情況來看,當代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行為困擾?!坝?8.2%的大學生能夠自我調(diào)整心態(tài)與行為以保持和社會相一致,有3
51、2.84%的大學生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及時的幫助,有7.47%的大學生需要適時進行心理咨詢,還有1.5%的大學生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在筆者所作的調(diào)查研究中也了解到,有51.9%的大學生能適應大學里的師生關系,有76.7%的大學生能適應大學里的同學關系。有41.6%的大學生認為大學中的師生關系一般,19.9%的大學生認為大學中的同學關系一般。在調(diào)查表中(見表5)顯示,大學生中認為自己在最需要學習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知識與方法,占52.5%。大學
52、生渴望了解人際交往方面的知識,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能力訓練,以提高自己在人際交往方</p><p> 表5:您認為現(xiàn)在最需要學習的是(N=779 )</p><p> 因而,通過以上分析,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一定的人際交往障礙。這些障礙造成了部分緊張的人際關系,出現(xiàn)了一些不良的傾向,甚至影響了部分大學生正常的生活和學習,是值得研究和矯正的問題。大學生人際交往中比較常見的心理障礙有自卑心理
53、、封閉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自我中心等,這一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可能轉(zhuǎn)化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并且影響到大學生的一生。</p><p> ?。?)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形成的原因</p><p> 形成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有多種原因。人類行為的特征受文化教育、家庭影響,受社會上生活態(tài)度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人的技能與知識經(jīng)驗、人生的期望、生理狀況和心理狀況也對人類的行為有不可忽
54、視的作用。大學生人際交往這一行為無疑也不例外。形成大學生交往障礙的原因有:</p><p> 應試教育方式的影響。</p><p> 家庭教育的誤區(qū)也是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產(chǎn)生障礙的原因之一。家長們把獨生子女奉為掌上明珠,有的家長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切“除了完成學習任務外,不過問柴米油鹽,不考慮衣食住行,不參與人情往來……”,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地養(yǎng)成了一種唯我獨尊的性格,常常只要求他人關心自己、遷
55、就自己,而自己不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更難以設身處地去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從而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要求他人的標準高于自己的人際交往屏障。由于缺乏兄弟姐妹之間橫向的血緣親情與矛盾,就缺少了同齡人間最直接最經(jīng)常的交往磨練,頭腦中就不會積淀下與同齡人相處的經(jīng)驗與知識,弱化了大學生與同學、同齡人交往的能力。獨生子女被包圍在長輩的呵護下,他們沒有交往的欲求、動機和機緣,推遲了個體社會化的進程,以至于到了大學仍然缺乏獨立處理人際關系和生活
56、難題以及處理挫折的能力。</p><p> 社會上生活態(tài)度的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潛移默化地起著作用。</p><p> 大學生交往能力與知識經(jīng)驗本身的不足。大學生在中學階段一般都有自己穩(wěn)定的交際圈。到了大學之后,同學們都來自五湖四海,初來乍到,彼此陌生,加之大學生青春期“閉鎖性”的心理特點,交往中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同學之間交往比較謹慎。還有的大學生渴望交往,交往的愿望
57、很強烈,但卻從來不主動去交往,總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先伸出交往之手;加上不少大學生涉世不深,社會閱歷淺,容易理想化或受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影響,在人際交往方面,有的大學生交往范圍比較狹窄,只與同班或同寢室甚至個別談得來的同學交往,有的大學生不能與人坦誠相待、開誠布公地交流思想。由于不愿意主動接近別人,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時溝通和表達,很多大學生容易出現(xiàn)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diào),感到“知音難覓”,產(chǎn)生了壓抑、孤寂和煩悶的抑郁心理。</p><
58、p> 四、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途徑</p><p>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成才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在大學階段所獲得的經(jīng)驗將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全面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大學生在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必須學會獨立(相對于中學時的依賴),學會學習(主動求學),學會與人相處(真正意義上的社交),學會選擇(面對各種機會與得失),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面對不時出現(xiàn)的壓力),從而真正獲得大學生的社會角色,并為今后適應
59、社會能力的形成搭建現(xiàn)實的平臺。此外,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也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的提高。只有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自我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學生徹底擺脫“適應問題”的困擾,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健康生活。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途徑主要從學校教育和大學生自我教育兩個方面入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p><p><b> 1、強化認知訓練</b&
60、gt;</p><p> 強化認知訓練,有利于大學生提高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認識、了解,并對此作出正確的評價。</p><p><b> ?。?)學校教育層面</b></p><p> 抓住契機,發(fā)揮“兩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大學新生入學之初,是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和適應教育的最佳契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這一契機,緊緊圍繞成才中
61、心,從社會實際和大學生實際出發(fā),通過“兩課”的教育教學,引導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和社會問題;通過“兩課”的教育教學,向大學生講授大學集體生活、大學學習和人際交往的特點,以及大學新生學習、生活和心理適應不良的表現(xiàn)、原因和對策,引導他們盡快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zhuǎn)換,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使他們迅速適應大學生活。</p><
62、p> 注重大學生理想、信念和責任感的培養(yǎng),發(fā)展主體意識。正如曾任美國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先生所言,“最佳教育不僅應有助于我們在專業(yè)領域內(nèi)更具創(chuàng)造性,它還應使我們變得更善于深思熟慮,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币虼耍覀冊诳隙ń逃耐庠趦r值與物質(zhì)力量的同時,應更多著眼于“人”的發(fā)展與完善,注重年輕一代的理想、信念和責任感的培養(yǎng),防止教育的片面工具化與功利化;采用不同層次的教育形式,從國家、社會這個大視角出發(fā),塑
63、造“社會人”的形象,深化“人”對社會的認識,強化“社會”角色意識。</p><p> 積極開展調(diào)查研究。開展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有利于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心理變化與思想動態(tài),及時回答他們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大學生自覺抵制腐朽思想和錯誤思潮的影響,引導他們轉(zhuǎn)變觀念,調(diào)整心態(tài),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同時還應重視發(fā)展大學生的個性,對大學生
64、的正當興趣和愛好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支持,激發(fā)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p><p> ?。?)大學生自我教育層面</p><p> 大學生自己也要不斷優(yōu)化自我意識,提高認知能力。健全的自我意識是個體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并走向成功的必備因素。</p><p> 大學生要正確地認識自我。正確地認識自我是大學生培養(yǎng)健全的自我意識的基礎,主要
65、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對大學生來講,了解自我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和途徑:①通過自己與其他人的比較,尤其是與自身條件相類似的作比較;②通過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即從別人那里得到的反饋信息來了解自己;③通過對自己活動成果的社會效應來了解自己。二是客觀評價自我。在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對自我進行較為客觀、準確的評價。在評價自我時,要有合適的社會尺度,否則就可能作出錯誤的評價。三是時常反省自我。個人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也是自我認
66、識的一個重要方面。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不等于自己對自我的評價,兩者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大學生個人還應該時常反省自我,對自己作一分為二的分析,嚴于剖析自我、敢于批評自我。</p><p> 2、加大“三自”教育力度</p><p> 加大“三自”教育力度提高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p><p> 獨立生活能力關系到每個人一生的發(fā)展和成功。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
67、生活觀念,逐漸學會照顧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學習上應重視培養(yǎng)自己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會科學用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要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在交往上應注意交往對象和交往方式,不要良莠不分,什么樣的朋友都交,也不要孤芳自賞,拒人于千里之外;要多參加學校、班級或社會義務勞動,有意識地讓自己吃些“苦頭”、經(jīng)歷些“磨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學會應對挫折、困難,培養(yǎng)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68、從成功或失敗的體驗中,獲得自信心、克服困難的毅力與情感,同時也學會自我約束。可以說大學生一進入大學就意味著獨立生活的開始。</p><p> 大學生的“三自”包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三個方面。大學生的“三自”教育符合辯證法關于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本規(guī)律?!叭浴苯逃桥囵B(yǎng)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當代大學生實行“三自”教育的可行性不論是學校環(huán)境的外在要求,還是教育規(guī)律的內(nèi)在要求,都使得“三自”教育
69、成為高等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手段。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科學文化知識的豐富,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認識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在不斷提高,他們必定會逐步脫離對家庭和學校的依賴性,而在生活、學習、工作、自我意識等各個方面謀求自身的獨立和發(fā)展。顯然,重視大學生的“三自”教育符合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有利于促進他們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發(fā)展。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創(chuàng)造一種氛圍,營造一種導向,讓大學生自覺自愿地把“
70、三自”教育落實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去。</p><p> 3、注重學習方法的訓練</p><p> 注重學習方法的訓練,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p><p>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F(xiàn)代西方教育理論也認為,最有用的學習,是對學習的學習。達爾文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可見,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對于個體的學習之重要。培養(yǎng)學習能力有助于
71、提高學習的興趣,有利于知識向能力的轉(zhuǎn)化,有助于適應未知的工作環(huán)境。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不斷推行,對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高校應把培養(yǎng)大學生的學習能力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學之中,注重大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養(yǎng)成,使大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和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p><p> 此外,還應學會如何學習。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如何學習的人?!痹诋?/p>
72、今知識經(jīng)濟已見端倪并迅速發(fā)展的時代,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這要求大學生必須轉(zhuǎn)變學習觀念,由單純的學習知識轉(zhuǎn)變到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變一次性學習為多次學習和終身學習。大學生在此方面理應走在前面,懂得在大學里的學習只是階段性的學習,是為將來繼續(xù)學習、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江澤民同志曾在一次講話中指出:當今時代,是要求人們必須終身學習的時代。不實現(xiàn)知識的不斷更新,就必定要落后。學會學習是知識社會和終身教育時代的必然趨勢,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價
73、值取向和生存手段,是對學習本身的革命和改造。由此可見,學會學習不僅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的迫切需要。</p><p><b> 4、加強人際溝通</b></p><p> 加強人際溝通,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p><p>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尤其是心理日趨成熟與穩(wěn)定的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大學生豐富
74、知識和提高學習能力,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學生更好的完善自我,適應社會。為此,應從以下方面努力:</p><p> 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美國學者安德森研究了影響人際關系的人格品質(zhì),研究結果表明,排在序列最前面、受喜愛程度最高的六種人格品質(zhì)是:真誠、誠實、理解、忠誠、真實、可信。它們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地同真誠有關;排在序列最后,受喜愛程度最低的幾種品質(zhì)如說謊、假裝、不老實等也與真誠有關。安德森認為
75、,真誠受人歡迎,不真誠則會令人厭惡。</p><p> 克服認知偏差。在人際交往中,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每個人對自我和他人的感知和判斷往往會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造成歪曲的社會知覺,比如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暈輪效應、刻板效應、定勢效應等,這些因素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這就要求大學生在進行人際交往時,應當掌握全面的感性材料,多做調(diào)查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認識他人,不能簡單地全盤肯
76、定或全盤否定。</p><p> 掌握人際交往的藝術與技巧。如①學會尊重別人。②擁有自信,主動與人溝通。③善于換位思考。④把握好批評和建議的藝術。</p><p> 掌握好這門藝術,對處理一些問題,搞好人際交往作用很大。</p><p> 運用團體心理輔導模式,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p><p><b> 五、結束語
77、</b></p><p> 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學業(yè)和事業(yè)的基礎,也是日后走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通行證”。因此,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應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同時,我們還必須對大學生社會適應的程度有個正確的認識。一是適應是主客體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一般而言,只有當作為適應主體的大學生自覺身心愉悅,在物質(zhì)上感到富足,在精神方面感到滿足;同時他們的社會實踐有利于適應客體——社會的進步時,有利于社
78、會、經(jīng)濟、文化的全面發(fā)展時,才能說他們適應社會。主客體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是適應的最佳境界。二是適應是一種動態(tài)的漸進的過程。由于環(huán)境的復雜性、社會的多樣性以及個人的成長,每個人的適應總是不斷變化的,適應能力是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培養(yǎng)的,因此,大學除了教授專業(yè)知識外,還應多給學生一些社會實踐的機會,教會他們認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的本領。大學生在社會適應這個問題上,應該是主動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來適應自己。大學生們應該看到,科學技術發(fā)展日新月
79、異,誰能夠站在潮流前沿,誰就能獨領風騷,社會呼喚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高校畢業(yè)生,他們在社會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作用的發(fā)揮將極大地推動社會的進步。在適應過程中,還應防止大學生過度社會化傾向。任何事情都會“過</p><p><b> 參考文獻</b></p><p> [1] 陳態(tài)著.《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p&
80、gt;<p> [2] 韓翼祥, 常雪梅主編.《大學生心理輔導》[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3</p><p> [3] 鄭希付主編.《健康心理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p><p> [4] 陳青萍著.《現(xiàn)代臨床心理學》[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p><p> [5] 張再生編著
81、. 《職業(yè)生涯管理》[M], 北京: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 2002</p><p> [6] 劉愛蓮, 吳遠編著. 《高等教育管理》[M], 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 2001</p><p> [7] 拿破侖.希爾N. V.皮爾著.《積極心態(tài)的力量》[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p><p> [8] 李悅輝. 關于大學生社會適應及教育的研究[J]
82、, 河南社會科學, 2002 (4)</p><p> [9] 王學臣, 朱慶忠. 大學畢業(yè)生社會適應狀況調(diào)查[J], 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1 (4)</p><p> [10] 梁曉燕, 章競思.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與社會適應性[J], 中國高等教育, 2002(7)</p><p> [11] 徐媛. 關于“適應問題”與“適應教育”的思考[J], 煤炭高
83、等教育, 2002(3)</p><p> [12] 陳曉荊. 挫折承受力與個體心理因素的關系[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3)</p><p> [13] 余秀華, 吳雄鷹. 淺析青年學生挫折的預防與調(diào)適[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1(1)</p><p> [14] 唐玲. 大學生社會適應之探討[J],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03 (3)
84、</p><p> [15] 周學紅. 新時期大學生挫折教育瑣議[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3)</p><p> [16] 馬英霞. 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1)</p><p> [17] 江瑞芳. 談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J], 福建醫(yī)科大學學
85、報(社會科學版), 2002 (2)</p><p> [18] 黃天元. 美國社會能力培養(yǎng)研究與啟示[J], 比較教育研究, 2003 (6)</p><p> [19] 陳曉荊. 挫折承受力與個體心理因素的關系[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3)</p><p> [20] 時蓉華. 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1)<
86、;/p><p> [21] 王淑禎. 培養(yǎng)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適應終身學習需要[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4, (4)</p><p> [22] 尹觀海, 方燕紅. 提高大學生應付挫折能力的教育策略[J], 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2(3)</p><p> [23] 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萊頓. 學習的革命凹.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畢業(yè)論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畢業(yè)論文
- 畢業(yè)論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 畢業(yè)論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
-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畢業(yè)論文
-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畢業(yè)論文
- 畢業(yè)論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
-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
-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pdf
- 淺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與就業(yè)
- 淺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與就業(yè)
-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量表編制及“團隊合作學習”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
- 99410.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探析
- 美國高校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研究.pdf
-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量表編制及“團隊合作學習”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pdf
- 大四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問題與對策研究畢業(yè)論文
- 學校體育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研究
- 90后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及其培養(yǎng)對策研究.pdf
- 體育運動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研究
- 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調(diào)查及培養(yǎng)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