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試驗以牙鲆和石鰈為研究對象,應用常規(guī)的血液學指標測定方法和血細胞涂片法,測定二者的血液學指標,并觀察其血細胞形態(tài);采用外周血細胞培養(yǎng)法制備染色體標本,經Giemsa染色、鏡檢、拍照后進行核型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牙鲆的紅細胞密度為(2.44±0.14)×106個/mm3;白細胞密度為(3.28±0.45)×104個/mm3;血紅蛋白含量為(6.27±0.42)g/100mL;紅細胞滲透脆性為(0.45±0.01)g%
2、;沉降率為(5.73±0.25)mm/h。石鰈的紅細胞密度為(2.84±0.26)×106個/mm3;白細胞密度為(5.30±0.14)×105個/mm3;血紅蛋白含量為(6.44±0.15)g/100mL;紅細胞滲透脆性為(0.45±0.05)g%;沉降率為(4.57±0.07)mm/h。
2.采用外周血液進行涂片觀察,在涂片上可區(qū)分出牙鲆和石鰈的紅細胞和5種白細胞,他們分別是淋巴細胞、血栓細胞、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
3、嗜酸性粒細胞,未見嗜堿性粒細胞。其中淋巴細胞的體積最小,單核細胞的體積最大;在白細胞中,淋巴細胞數量最多,其次是血栓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最少;此外還可見正在分裂的紅細胞,說明紅細胞可在外周血中直接分裂。
3.采用外周血細胞培養(yǎng)法制備染色體標本,用RPMI1640全血培養(yǎng)基進行培養(yǎng),從血液保存時間、刺激源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和ConA(刀豆蛋白A)等方面對外周血細胞的培養(yǎng)及其染色體制備條件進行探討,建立較成熟的外周血
4、淋巴細胞培養(yǎng)及染色體制備的方法。結果表明:血液在4℃保存3d后細胞仍可正常生長,ConA和PHA兩種刺激源均能促進外周血細胞的分裂增殖,從血細胞形態(tài)和白細胞數目來看,以ConA為刺激源的作用效果好于以PHA為刺激源的作用效果,培養(yǎng)時間以72h最好。牙鲆血細胞在21℃,以終濃度為0.1mg/mL的ConA為刺激源培養(yǎng)72h,在結束培養(yǎng)前4h加入終濃度1.5μg/mL秋水仙素,低滲35min可獲得較好的染色體分裂相。石鰈血細胞在16℃,以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石鰈遺傳多樣性及石鰈♂與牙鲆♀雜交子一代的遺傳學分析.pdf
- 養(yǎng)殖花斑裸鯉外周血液生理指標及血細胞形態(tài)參數的研究.pdf
- 血液和血細胞發(fā)生
- 馬藍的形態(tài)組織觀察與細胞核型分析.pdf
- 血液淋巴和血細胞發(fā)生
- 修改血細胞形態(tài)特征及常見血液病的血液學特征
- 胭脂魚血細胞發(fā)生及饑餓對血液指標和造血的影響.pdf
- 血細胞形態(tài)
- 劍白香豬血液生理生化指標常值測定及肥大細胞觀察.pdf
- lm血細胞形態(tài)
- 葉爾羌高原鰍的核型分析及外周血細胞研究.pdf
- 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
- 正常血細胞形態(tài)
- 常見血細胞形態(tài)
- 血細胞比容測定講稿
- 常見血細胞形態(tài)資料
- 血細胞形態(tài)檢驗及臨床意義
- 血細胞形態(tài)學異常變化分析
- 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形態(tài)異常血細胞檢測功能的評價
- 血細胞形態(tài)學分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