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
宮頸癌位居中國婦科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嚴重影響女性生育和生命健康。其主要組織學類型為宮頸鱗狀細胞癌(鱗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發(fā)病率占75%~80%。宮頸癌的預后與臨床分期密切相關,早發(fā)現和早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有效途徑。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與宮頸癌發(fā)病相關的因素主要包括: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pilloma virus, HPV)感染、性行為及分娩
2、次數等。對高危人群的篩查是提升宮頸癌早期診斷率的重要手段。相關研究發(fā)現有宮頸癌家族史人群的一級親屬中患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Ⅲ級及浸潤性宮頸癌的機率明顯高于無宮頸癌家族史人群。隨著對宮頸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發(fā)現遺傳因素可能是宮頸癌發(fā)病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宮頸鱗癌和食管鱗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
3、CC)是中國最為常見的兩種惡性腫瘤,而且,二者在流行特征,發(fā)病危險因素,特別是組織學發(fā)生模式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相似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河南、山西和新疆石河子等食管癌高發(fā)區(qū)同時存在宮頸癌高發(fā)的現象。HPV感染已被證明與宮頸癌發(fā)生和發(fā)展密切相關;非常有趣的是,近年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HPV感染能明顯提高食管癌發(fā)病風險。宮頸與食管鱗癌的組織學發(fā)生均為多階段進行性發(fā)展過程,即,正常鱗狀上皮經基底細胞過度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潤癌。此外,
4、食管癌變組織學發(fā)生名詞多借鑒于宮頸癌組織學發(fā)生的命名原則。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近年腫瘤遺傳分子生物學研究提示食管癌和其他腫瘤存在相似的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易感位點(single nucleiotide polymorphism, SNP)。本研究組前期利用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所發(fā)現的中國人群食管鱗癌易感位點,被后來的研究證明與人體許多其他腫瘤也相關,包括胃癌、
5、食管腺癌、肺癌、膽囊癌,甚至腦神經膠質瘤有關;近年有關肺鱗癌和胃癌GWAS研究又發(fā)現了一些重要易感位點。
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漢族人群宮頸鱗癌患者臨床表型特征及其與生存關系,并結合近年有關食管鱗癌、肺癌和胃癌GWAS發(fā)現的主要易感位點,利用Sequenom Mass Array分子量陣列技術甄別宮頸癌相關易感位點,進一步明確這些易感位點與宮頸癌臨床表型的關系,加深對宮頸癌發(fā)病分子機理的了解。
資料與方法:
6、> 2.1宮頸鱗癌發(fā)病因素和生存影響因素分析
2.1.1研究對象
病例組來自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河南省腫瘤醫(yī)院和鄭州市婦幼保健院2000年1月1日-2014年4月30日收治的宮頸鱗癌患者。宮頸鱗癌的患者入選標準:均經組織病理學證實為宮頸鱗狀細胞癌。809例宮頸鱗癌患者平均年齡50±11歲(年齡范圍:25~83歲);795例對照組均來自于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健康體檢人群,平均年齡48±11歲(年齡范圍:24~88歲
7、)。
2.1.2問卷調查
流行病學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內容包括:年齡、戶籍類型、結婚年齡、吸煙史、孕產史、月經初潮年齡、絕經年齡、家族史等信息。
2.1.3隨訪
采用電話、家訪等方法對患者進行隨訪,并結合當地村醫(yī)對患者生存情況進行調查,將調查隨訪資料集中整理后輸入EXCEL表格,以便于數據分析應用。
2.1.4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信息錄入EXCEL軟件,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處
8、理,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Kaplan-Meier繪制生存曲線,Log-Rank檢驗進行組間比較分析各因素與生存關系,COX-regression回歸計算風險比例及95%可信區(qū)間,檢驗水準取α=0.05。
2.2宮頸鱗狀細胞癌易感位點研究
2.2.1研究對象
病例組來自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河南省腫瘤醫(yī)院和鄭州市婦幼保健院2011年10月23日-2012年5月5日收治的宮頸鱗癌
9、患者。宮頸鱗癌患者入選標準同前。376例宮頸鱗癌患者平均年齡53±11歲(年齡范圍:25~83歲);731例對照組均來自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健康體檢人群,平均年齡51±11歲(年齡范圍:18~80歲);女性對照組389例,平均年齡51±10歲(年齡范圍:18~77歲);男性對照組342例,平均年齡51±11歲(年齡范圍:19~80歲)。
2.2.2血樣收集和DNA提取
采集每位病例組宮頸鱗癌患者和對照組健康人晨起空
10、腹外周靜脈血5ml,分裝成5管,每管1ml,-80℃儲存。采用Flexi Gene DNA提取試劑盒(Qiagen),并按照說明書中操作步驟提取血樣品中的全基因組DNA,將用于驗證的DNA濃度進行標準化,使?jié)舛缺3衷?5ng-20ng/ul,OD值范圍為1.8-2.0。
2.2.3基因型檢測
本研究檢測的易感位點來自食管鱗癌、肺癌和胃癌 GWAS研究所發(fā)現的18個SNPs,包括4個食管鱗癌、12個肺癌和2個胃癌SNP
11、位點。根據這些SNP位點進行引物的設計,采用 Sequenom Mass Array分子陣列技術,檢測這些位點在病例組和對照組的變化。
2.2.4統(tǒng)計學分析
計算最小等位基因頻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 MAF)以及哈迪-溫伯格(Hardy-Weinberg, HWE)平衡律,利用 Plink1.06軟件對經過質控后數據進行分析,并采用Cochran-Armitage trend檢驗計算P值、
12、95%可信區(qū)間(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以及優(yōu)勢比(odds ratio, OR)。比較驗證每個SNP等位基因頻率在病例組和對照組之間差異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標準α=0.05。
結果:
3.1宮頸鱗癌發(fā)病風險
3.1.1宮頸鱗癌患者發(fā)病年齡≤35歲、36~45歲、46~55歲、56~65歲和≥66歲所占比例分別為7.17%(58/809)、30.41%(246/809)、33
13、.87%(274/809)、20.52%(166/809)和8.03%(65/809),提示宮頸鱗癌患者高發(fā)年齡為36~55歲。
3.1.2宮頸鱗癌患者農村居民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城市居民(510/809,63%VS.299/809,37%),提示社會經濟地位低下是宮頸鱗癌發(fā)病的風險因素。
3.1.3宮頸鱗癌患者月經初潮年齡<14歲所占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195/804,24% VS.437/795,55%),提示初潮年
14、齡晚明顯影響宮頸癌發(fā)病風險(OR=0.262,95% CI0.212-0.325, P=0.000)。
3.1.4宮頸鱗癌患者結婚年齡<22歲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315/767,41%VS.109/795,14%),提示早婚是宮頸癌發(fā)病風險又一重要影響因素(OR=4.386,95% CI3.422~5.621, P=0.000)。
3.1.5宮頸癌患者月經初潮年齡與結婚年齡時間間隔<8年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3
15、68/767,48% VS.141/795,19%),提示結婚年齡與初潮年齡時間間隔短可以增加宮頸癌的發(fā)病風險(OR=3.999,95% CI3.185~5.021, P=0.000)。3.1.6宮頸鱗癌患者妊娠次數≥3次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621/805,77%VS.349/795,44%),提示妊娠次數多是宮頸癌發(fā)生的風險因素(OR=4.313,95%CI3.475~5.353, P=0.000)。
3.1.7宮頸鱗癌
16、患者分娩次數≥2次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643/805,75%VS.210/795,26%),提示多產與宮頸癌的發(fā)病風險相關( OR=11.057,95% CI8.754~13.966, P=0.000)。
3.1.8宮頸癌不同發(fā)病風險影響因素 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月經初潮年齡、早婚、多孕和多產是影響宮頸癌發(fā)生的獨立風險因素。
3.2宮頸鱗癌臨床生存影響因素
3.2.1單因素分析表明,分娩次數、
17、FIGO分期和治療方式與宮頸鱗癌患者預后密切相關(P<0.05);COX回歸分析發(fā)現:FIGO分期不同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風險因素(P<0.05)。
3.2.2宮頸鱗癌Ⅰb~Ⅱa期患者生存影響單因素和COX回歸分析提示:淋巴結轉移陽性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風險因素(P<0.05)。
3.3宮頸鱗狀細胞癌遺傳易感性
3.3.1宮頸鱗癌患者和女性對照組18個SNP位點對比分析發(fā)現rs36600 SNP位點明顯提高宮頸
18、癌發(fā)病風險(OR=0.68,95% CI0.53~0.88, P=3.40×10?3),該位點定位在肌管素相關蛋白3(myotubularin related protein3 MTMR3)基因上。為了鑒別對于女性特有疾病遺傳易感性的研究是否可以把男性作為對照組,再次將宮頸鱗癌患者與男性對照組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兩者無明顯差異(OR=0.78,95% CI0.60~1.03, P=0.08)。進一步將宮頸鱗癌患者與男女混合對照組進行分析驗
19、證,發(fā)現該 SNP位點與宮頸鱗癌的發(fā)生仍然存在相關性(OR=0.73,95% CI0.58~0.92, P=6.68×10?3)。
3.3.2宮頸癌患者rs36600 SNP位點與生存預后相關性分析發(fā)現:攜帶不同基因表型患者的生存預后無明顯差異(X2=0.000, P=0.985)。
結論:
4.1月經初潮年齡小是宮頸癌發(fā)生風險的保護性因素,而早婚、孕產次數多可能是宮頸癌發(fā)生的風險因素。
4.2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食管鱗狀細胞癌的分子細胞遺傳學研究.pdf
- 鼻竇鱗狀細胞癌
- 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對于宮頸鱗狀細胞癌的診斷及監(jiān)測.pdf
- 舌鱗狀細胞癌預后多因素分析
- 食管鱗狀細胞癌和宮頸鱗狀細胞癌中9號染色體等位基因雜合性缺失的比較研究.pdf
- 食管鱗狀細胞癌與賁門腺癌患者家族史對比.pdf
- 膀胱鱗狀細胞癌課件
- 食管鱗狀細胞癌發(fā)生部位與生存期的關系.pdf
- 食管鱗狀細胞癌的生物學預后因素研究.pdf
- 食管鱗狀上皮細胞癌的預后研究.pdf
- 食管鱗狀細胞癌TP53突變研究.pdf
- 舌根鱗狀細胞癌臨床研究.pdf
- 內皮抑素在人食管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與人食管鱗狀細胞癌臨床病理生理特征關系的研究.pdf
- 鱗狀細胞癌抗原在宮頸癌中的臨床應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pdf
- MMP-9基因多態(tài)性與食管鱗狀細胞癌易感性的關聯(lián)研究.pdf
- IDO在食管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pdf
- MiR-1在食管鱗狀細胞癌發(fā)病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pdf
- MAPK在食管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研究.pdf
- 食管脫落細胞DNA分析在食管鱗狀細胞癌診斷中的價值.pdf
- 膀胱鱗狀細胞癌診療體會.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