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省的糧食生產與家庭副業(yè)(19281937)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9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校代碼:1 0 1 26分類號:論文題目學號: 2 11 Q ! Q ! 窆 編號:——綏遠省的糧食生產與家庭副業(yè)( 1 9 2 8 —1 9 3 7 )學 院:專 業(yè):研究方向:姓 名:指導教師:蒙古歷史學系專門史內蒙古近現代史于首濤白拉都格其2 0 1 5 年3 月1 5 日綏遠省的糧食生產與家庭副業(yè)( 1 9 2 8 —1 9 3 7 )摘要歷史上,綏遠地區(qū)一般指內蒙古西部地區(qū)。清朝建立后,為了強化對蒙古地區(qū)的控制,以“蒙漢分治

2、”為政策,設立總管旗和扎薩克旗在綏遠地區(qū)實行封禁。然而,自明朝后期,在綏遠以土默川平原為中心的農業(yè)生產已經有了較大發(fā)展,封禁之后,口內農民仍然持續(xù)不斷向該區(qū)域流入,農業(yè)墾殖的范圍和規(guī)模不斷擴大,牧業(yè)經濟的主導地位逐步被蠶食削弱。雍正時期,增設管理漢民的機構“廳”,以后陸續(xù)增加,光緒時期“廳”的權限由理事而撫民,獨立的農業(yè)行政區(qū)域白此形成。1 9 2 8 年綏遠建省,蒙旗在不斷受到農耕侵蝕的同時得以保留牧業(yè)生產,而各縣局最終形成了糧食生產

3、為主、副業(yè)為輔的生產結構,牧業(yè)習慣卻也得到普遍遺留,家畜牧放是副業(yè)生產的核心。綏遠省共包括農業(yè)區(qū)1 8 個縣局、牧業(yè)區(qū)1 8 個蒙旗,本文所研究的區(qū)域范圍專指綏遠省農業(yè)區(qū)1 8 個縣局而言。論文的主體分為四個部分:一,對1 9 2 8 —1 9 3 7 年間綏遠省糧食生產基本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探討。首先,分析了糧食種類并依據總產量和種植面積將其分為大宗、中等規(guī)模、小宗三個層次,大宗占其比重8 0 %。其生產排序為:莜麥、小麥、糜子、谷子、

4、豆類、高粱、油菜籽( 菜子) 、大麥、蕎麥、黍子、馬鈴薯、玉米、胡麻。其次,分析了糧食種植的區(qū)域分布特點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物候、土質、水條件。再次,分析了十年間綏遠糧食總產的變動情況,并從大宗糧食的歷年產量和各縣局的歷年糧食生產上進行了考察,結論是:綏遠的糧食生產正處于一個由大災背景下的歷史低谷逐步恢復并持續(xù)增長超越災前的過程。又次,分析了綏遠省的耕地情況,在1 9 3 0 年代,已放墾土地約3 1 4 0 萬畝,實耕地約1 8 0

5、0 萬畝,已放墾地閑置率4 3 %。最后,對十年間各種糧食的種植面積、畝產變動逐一剖析,勾勒出綏遠農村的食糧結構。就大宗糧食而言:在1 9 3 0 年代,莜麥是最主要的糧食,農戶種植偏好最強,畝產小幅提高,種植面積大幅增加;糜子為第二糧食,畝產、種植面積相對穩(wěn)定;小麥畝產波動大,因其單產低,農戶追加種植時小心翼翼,種植面積總體上升;豆類畝產小幅上升,因其經濟屬性較高,農戶市場化意識加強,種植面積增幅最大;谷子、高梁畝產大幅下降,谷子種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