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位兩彈一星元勛簡介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于敏同志簡介于敏同志簡介河北省寧河縣人,1926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9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1965年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歷任理論部副主任、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礎問題,提

2、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后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從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92年獲光華獎特等獎。楊大珩同志簡介楊大珩同志簡介江蘇省吳縣市人,1915年生,男,中共黨員,

3、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93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學,攻讀應用光學專業(yè),獲碩士學位。1942年被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聘為助理研究員。1948年回國,歷任大連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館長,長春光機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院長,國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長(兼),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防軍工科學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我國現(xiàn)代國防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領導下,開拓與

4、發(fā)展了靶場光學測試技術、激光技術及太陽地面模擬等國防光學技術領域。為配合我國中程地地導彈發(fā)射實驗,中國科學院承擔研制大型精密靶場光測設備的任務,他任總工程師,提出工程總體方案,解決關鍵技術問題,一次研制成功,性能達到當時同類儀器的國際水平,滿足了國防尖端武器試驗的急需。繼而在G179、718經緯儀和船體變形測量系統(tǒng),170跟蹤望遠鏡,331電影經緯儀等研制任務中,對總體方案和技術路線進行指導,解決了許多關鍵技術問題。他對國家光學技術領域

5、的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定,研究方向、研制任務的確定,技術基礎的建議等方面,做了大量籌劃決策、組織領導和技術指導工作,并積極倡導建立研究——發(fā)展——小批量生產一體化的體制。王希季同志簡介王希季同志簡介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中共黨員,衛(wèi)星和衛(wèi)星返回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42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機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院留學,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先后在大連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

6、、上??萍即髮W任副教授、教授。1965年后,歷任七機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航天工業(yè)部總工程師等職。我國早期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的組織者之一,是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倡導并參與發(fā)展無控制火箭技術和回收技術兩門新的學科。他創(chuàng)造性地把我國探空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結合起來,提出我國第一枚衛(wèi)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主持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制。作為返回式衛(wèi)星的總設計師,負責

7、制定出立足國內技術和工業(yè)基礎而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術并突破一系列技術關鍵,使衛(wèi)星增大了功能,延長了壽命,使我國衛(wèi)星返回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世界僅有的掌握此項高技術的三個國家之一。1982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和1990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月在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fā)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飛行試驗中,作為首區(qū)總指揮,協(xié)助領導和指揮了這一重大的飛行試驗任務。

8、組織研制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保證發(fā)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獲得成功。領導組織了氫氧發(fā)動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wèi)星工程的研制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wèi)星準確地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實現(xiàn)了中國運載火箭國際發(fā)射服務零的突破。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1989年和1990年兩次榮獲航空航天部通令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吳自良同志簡介吳自良同志簡介浙江省浦江縣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

9、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7年畢業(yè)于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壘允中央飛機廠、昆明中央機器廠任設計師、工程師。1943年赴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系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后任該校金屬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1949年任錫臘丘斯大學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師。1950年底回國,1951年任北方交通大學冶金系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后為上海冶金所)副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1954年領導完成了中央軍委下達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

10、種電阻絲研制任務,獲得獎勵。50年代,用國內富產元素錳、鋁等代替短缺的鉻,研制蘇聯(lián)40X低合金鋼的代用鋼取得成功,對建立中國合金鋼系統(tǒng)起了開創(chuàng)作用。60年代,在困難的條件下,冶金所承擔氣體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分離膜的制造技術”任務,與原子能所、復旦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聯(lián)合攻關,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該室主任,主持這項工作。在他的領導下,經過艱苦探索和反復試驗,于1964年試制成功并投入使用。1984年獲國家發(fā)明獎一等獎。陳芳允同志

11、簡介陳芳允同志簡介浙江省臺州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黨員,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系統(tǒng)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38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45年在英國COSS無線電廠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國。先后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工作。1956年,參加了國家12年長期科學規(guī)劃制定工作,負責新電子學研究所的籌組工作。1964年起從事空間技術工作,1976年調入國防科委,在技術上負責衛(wèi)星測量控制系統(tǒng)的總體設計

12、、設備研制、布局建設以及星地協(xié)調工作。1984年調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F(xiàn)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中國衛(wèi)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蘇聯(lián)發(fā)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時,他即對衛(wèi)星進行了無線電多卜勒頻率測量,并和天文臺的同志一起,計算出了衛(wèi)星的軌道參數(shù),該方法成為以后我國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所采用的跟蹤測軌的主要技術之一。1963年研制出國際領先的納秒脈沖采樣示波器。1965年擔任衛(wèi)星測量、控制的總體技術負責人,為我

13、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準確測量、預報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參加了我國回收型遙感衛(wèi)星的測控系統(tǒng)方案的設計和制定工作,為我國十幾顆遙感衛(wèi)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相繼提出了微波統(tǒng)一測控系統(tǒng)、“雙星定位系統(tǒng)”、遙感小衛(wèi)星群對地觀測系統(tǒng)和小衛(wèi)星移動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等方案。他直接參與指導研制成功的微波統(tǒng)一測控系統(tǒng),在我國同步通信衛(wèi)星發(fā)射和運行中發(fā)揮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陳能寬同志簡介陳能寬同志簡介湖南省慈利縣人,1923年生,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