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一般檢測診斷學陜西中醫(yī)學院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實驗診斷學與檢驗醫(yī)學,目的,實驗診斷學-----以檢驗的臨床應用為目的檢驗醫(yī)學-----以檢驗方法的研究和改進為目的,教學重點,實驗診斷學-----掌握臨床思維,運用實驗結果,綜合為臨床所用, 通過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健康狀況以及指導臨床診斷、病情監(jiān)測、療效觀察和預后評估等 。 檢驗醫(yī)學-----檢驗的儀器、試劑、方法的研究和改進,為臨床提供正確的檢驗結果以及檢驗項目的開發(fā)、檢驗技術的思維和選擇,以及檢驗的質量控制等為主要內容

2、。,基礎學科和邊緣學科發(fā)展,相互交叉滲透日益深入,實驗手段和內容不斷豐富各種微型電腦自動化檢測儀的應用,臨床檢驗的進展和現(xiàn)狀,▼從手工操作發(fā)展到快速的高度自動化分析▼從化學定性的篩選試驗發(fā)展到高精密度的定量試驗▼從應用常量標本一次檢測一個項目 應用微量或超微量標本一次檢驗多個項目▼從必須采血標本檢測發(fā)展到有些項目經皮膚就可檢測的無創(chuàng)傷性檢測方法等,,1、血液學檢查2、骨髓細胞學檢查3、肝臟

3、病常用的實驗室檢查4、腎臟功能檢查5、臨床常用生化檢查6、臨床常用免疫學檢查7、排泄物、分泌物及體液檢查8、臨床病原體檢查,實驗室檢查內容,直接得到確定的診斷,如白血病、內分泌腺體疾病。有輔助診斷價值,如肝功能、腎功能檢查。具有鑒別診斷意義,發(fā)熱病人檢驗外周血白細胞變化。,正確選擇實驗室檢查項目,(一)診斷試驗和金標準 診斷試驗是指對疾病作出判斷的一般臨床實驗檢查方法。金標準則是對疾病作出的決定性診

4、斷的方法。診斷試驗的評價是先用金標準診斷結果為患者和非患者,然后用診斷試驗測得其陽性和陰性結果,再進行各種分析。,診斷性實驗的評價指標,診斷試驗結果與患病的關系,TP真陽性,F(xiàn)P假陽性,TN真陰性,F(xiàn)N假陰性。,(二)診斷靈敏度:是指在金標準診斷為“有病”的患者中用診斷試驗檢出的陽性百分率。表示診斷試驗查出患病者的能力,這稱為真陽性率。,靈敏度高的診斷試驗常用于普查或定期健康體檢,能篩選某一疾病,防止漏診。,(三)診斷特異度:是指在金標

5、準診斷為“無病” 的非患病者中,用診斷試驗檢出的陰性結果的百分率。表示診斷試驗正確確定非患病者的能力,這稱為真陰性率。,特異度高的診斷試驗在臨床上常用于某些疾病的確診,以防誤診。,理想的試驗應是每一個病人均為陽性結果,而任何一個健康者均為陰性結果,但這種理想試驗是不存在的,受試者有病,試驗結果正常,為假陰性,受試者無病試驗結果異常,為假陽性。 (四)診斷準確度:又稱診斷效率,是指真陽性和真陰性人數(shù)之和占受試人數(shù)的百分率。,血

6、液一般檢測,陜西中醫(yī)學院診斷學教研室,血 液 組 成,血液=血細胞+血漿 血細胞=RBC+WBC+Plt 血漿=水分+固體成分(蛋白、無機鹽、激 素、維生素、代謝產物) 占體重的7%-9%(60-80ml/kg體重,成人約5L) PH:7.35-7.45,比密1.050-1.060,相對粘度4~5,血漿滲透壓為290~310mOsm/kgH2O。,血液的一般檢查(血常規(guī)檢查)是對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的數(shù)量和質量進

7、行檢測。包括全血細胞計數(shù)和白細胞的分類計數(shù)。CBC+DF+Ret,主要內容: 紅細胞常規(guī)檢查 白細胞常規(guī)檢查 血小板常規(guī)檢查,紅細胞檢查,一 、紅細胞計數(shù)(Red Blood Cell Count ,RBC 及血紅蛋白(Hemoglobin Concentration,Hb)測定:,(一)概述,1.定義: RBC指單位體積(每升)血液內的紅細胞數(shù)量。 Hb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血紅蛋白的量。

8、2.紅細胞的來源、生成、壽命和衰亡,紅細胞的生成除主要受Epo調節(jié)外, 也直接或間接地受睪丸激素及其他神經 體液因素的調節(jié)。,參考值: RBC Hb成年男性(4.0-5.5)×1012/L (120-160)g/L成年女性(3.5-5.0)×1012/L (11

9、0-150)g/L初生兒 (6.0-7.0)×1012/L (170-200)g/L,,(二)臨床意義:(多將RBC和Hb一同觀察),1.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多: (1)相對性增多(脫水血液濃縮) (2)絕對性增多 ① 生理性增多: ○胎兒、新生兒 ○高原地區(qū)居民 ○精神因素 ○劇烈體力勞動或運動,② 病理

10、性增多 ○繼發(fā)性增多 EPO代償性增多: EPO非代償性增多:與某些腫瘤或腎臟疾患有關 ○原發(fā)性增多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其特點為RBC持續(xù)性 顯著增多。 RBC(7.0-

11、10.0)×1012/L , Hb (180-240)g/L,,嚴重慢性心、肺疾患;,攜氧能力低的異常血紅蛋白病,,2.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貧血) (1)生理性減少: 嬰幼兒及兒童,孕婦,老年人 (2)病理性減少:見于各種貧血 ①紅細胞生成減少 ○造血物質缺乏

12、 ○骨髓造血功能障礙 ○ 利用障礙,②紅細胞破壞過多 ? 紅細胞內在異常 膜缺陷、酶缺陷、 異常血紅蛋白病等 ? 紅細胞外在異常 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 ③紅細胞丟失(失血),貧血分級 輕度貧血:90~120g/L(男) 輕微

13、 90~110g/L(女)中度貧血:60~90g/L 體力勞動后出現(xiàn)重度貧血:30~60 g/L 休息后出現(xiàn)極重度貧血:<30 g/L 合并貧血性心臟病,Hb,癥狀,3.紅細胞形態(tài)改變,(1)大小異常小RBC: Φ<6 µm,小細胞+低色素缺鐵性貧血小細胞+高色素,大RBC:Φ> 10

14、81;m,染多色性或含有嗜堿性點彩溶貧,急性失血性 貧血,巨幼貧。,巨RBC: Φ> 15µm,缺乏葉酸及維生素B12,RBC大小不均:Φ相差一倍以上嚴重的增生性貧血巨幼貧尤為明顯,(2)形態(tài)異常,直徑2.9 µm,長徑增大、橫徑縮小呈橢圓形或長柱形,紅細胞周圍深染,中心淡染區(qū)呈一狹長裂隙,中心及邊緣處著色,二者之間為一乏色素蒼白區(qū),形同射擊的靶心 ,見于珠蛋白生

15、成障礙性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紅細胞形如鐮刀、柳葉狀,見于鐮形紅細胞性貧血,見于骨髓纖維化,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溶貧。,棘形紅細胞增多癥,成熟紅細胞之間平行疊連呈串狀排列多發(fā)性骨髓瘤,原發(fā)性巨球蛋白血癥,(3)染色反應的異常,,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及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球形細胞也呈高色素性,多色性:未成熟、灰紅或淡灰;溶血性貧血、 失血性貧血。,(4)結構的異常,簡稱點彩紅細胞,指在瑞氏染色條件下,成熟紅細胞或幼紅細胞的胞質

16、內出現(xiàn)形態(tài)不一的藍色點狀物,即核糖核酸(RNA),屬于未完全成熟紅細胞,其顆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多見于重金屬中毒,常作為鉛中毒診斷篩選指標。也可見于巨幼細胞貧血。,系位于成熟或幼紅細胞胞質中的紫紅色圓形小體,直徑多為0.5~1.0µm,可一個或數(shù)個,其本質為細胞核的殘余物。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及脾切除后。,為一紫紅色細圈狀結構,多位于嗜多色性紅細胞及點彩紅細胞的胞質中,可能為幼紅細胞核膜的殘余物,也可能為胞質脂蛋

17、白變性所致。常見于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鉛中毒、白血病等。,有核RBC只存在于正常成人骨髓中,見于外周血涂片上即為病理現(xiàn)象。多見于溶貧、急、慢性白血病及紅白血病、骨纖、脾切除術后。,白細胞檢測,一、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及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Differential Count,DC),1.定義:WBC: 測定單位體積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總數(shù)。DC :測定各類白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的比例。

18、,2. 參考值范圍: WBC 成人 (4.0~10.0)×109/L 新生兒 (15.0~20.0) ×109/L 6個月~2歲 (11.0~12.0) ×109/L DC percent(%) Absolute value( ×109/L),二、白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計數(shù)的臨床意義:

19、,★中性粒細胞 胞體圓形,直徑10-13µm,為紅細胞的兩倍。胞質豐富,粉紅色,含較多細小均勻的淡粉色中性顆粒。細胞核染色質粗糙不勻,排列緊密,為深紫紅色。 根據(jù)核形狀分類: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標準:核徑最窄處小于最寬處1/3為分葉核 核徑最窄處大于最寬處1

20、/3為桿狀核,1.中性粒細胞增多(neutrophilia):,(1)生理性增多   年齡: 日間變化:  劇烈運動、情緒激動:  妊娠與分娩:,,(2)病理性增多? 反應性增多: ? 異常性增生:,急性感染或炎癥 嚴重的組織損傷及大量血細胞破壞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惡性腫瘤,,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2.中性粒細胞減少(neutropenia):,? 感染:病

21、毒感染,某些革蘭陰性桿菌感染? 血液系統(tǒng)疾病:再障,惡組? 物理、化學損傷:?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脾亢? 自身免疫性疾?。篠LE,3.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概念:中性粒細胞的核象是指粒細胞的分葉狀況,它反映了粒細胞的成熟程度。 正常時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的分葉以3葉居多,亦可見到少量桿狀核粒細胞(0.01~0.05),桿狀核與分葉核的正常比值為1︰13。其核象變化可分為核左移與核右移兩種,左、右移的區(qū)分線在

22、桿狀核與分葉核之間。,,見于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等。周圍血中不分葉核粒細胞超過5%.,(2)核右移:,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及造血功能減退,應用抗代謝藥物 治療,炎癥恢復期。疾病進展期突然出現(xiàn)核右移, 表示預后不良。中性粒細胞核出現(xiàn)5葉或更多分葉,超過3%.,4.中性粒細胞形態(tài)異常,(1)中性粒細胞的中毒性改變,,大小不等:病程較長的化膿性炎癥或慢性感染,N大小懸殊,內毒素作用下骨髓前期細胞發(fā)生頓

23、挫不規(guī)則分裂所致。,中毒顆粒:在胞質中出現(xiàn),比正常顆粒粗大,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勻,染色較深,呈深紫紅色或紫黑色。,空泡形成:可為單個,但常為多個。大小不等,亦可在 核中出現(xiàn)。被認為細胞脂肪變性或顆粒缺失。,Döhleih 小體:局部嗜堿性區(qū)域,呈圓形、犁形或云霧狀, 界限不清,染成灰藍色,直徑約1~2?m。常見于嚴重感染。,退行性變:胞體腫大、結構模糊、邊緣不清晰、核固縮、

24、 核腫脹和核溶解及碎裂等。如胞質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 則成裸核或籃狀細胞。,(2)巨多分葉核中性粒細胞,巨多分葉核中性粒細胞:胞體大,直徑達16~25?m,核分葉在5葉以上,甚至在10以上,染色質疏松。常見于巨幼貧、抗代謝藥物治療后。,(3)棒狀小體,棒狀小體:白細胞胞質中出現(xiàn)紅色細桿狀物質,長約1~6?m,1 條或數(shù)條不定。只出現(xiàn)在白血病細胞中,故見到棒狀小體即可確診為急性白血病。,(4)與遺傳相關的中性

25、粒細胞畸形 Pelger-Huet畸形,家族性粒細胞異常,核畸形,如腎形、啞鈴形、夾鼻眼鏡形 、花生形等,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也可發(fā)生于某些感染、白血病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等。,b、Chediak-Higashi畸形: 在Chediak-Higashi綜合征患者骨髓和血液各期粒細胞中,含數(shù)個至數(shù)十個直徑2-5μm的包涵體,即異常巨大的紫藍或紫紅色顆粒。巨大顆粒為異常溶酶體?;颊呷菀赘腥?,常伴白化病。為常染色體隱

26、性遺傳。,c、Alder-Reilly畸形: 是在中性粒細胞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顆粒,染深紫色。與中毒顆粒的區(qū)別是顆粒較大,不伴有白細胞數(shù)增高、核象左移和空泡等其它毒性變化?;颊叱0橛兄拒浌菭I養(yǎng)不良或遺傳性粘多糖代謝障礙。類似顆粒亦可見于其它白細胞中。,d、May-Hegglin畸形: 患者粒細胞終身含有淡藍色包涵體。除中性粒細胞外,其他粒細胞甚至巨核細胞內亦可見到。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良性畸型。,★嗜酸性

27、粒細胞 細胞圓形,直徑13-15um,略大于中性粒細胞。胞質內充滿粗大、整齊、均勻、排列緊密、有立體感的磚紅色或鮮紅色嗜酸性顆粒,偶見少許淡藍或無色胞漿。胞核分為兩葉,呈眼鏡狀,深紫色。嗜酸性粒細胞容易破碎,顆粒可分散于細胞周圍。,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 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等。 ? 寄生蟲?。貉x病、蛔蟲病、鉤蟲病等。 ? 皮膚病:濕疹、銀屑病、剝脫性皮炎等。 ? 血液

28、?。?? 某些惡性腫瘤:肺癌 ? 某些傳染?。盒杉t熱 ? 其他:風濕性疾病、腦腺垂體功能減低癥等。 減少: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tài),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嗜堿性粒細胞 細胞圓形,直徑10-12um,略小于中性粒細胞。胞漿少,常呈淡紅或淡紫紅色,含少量粗大、不均勻、排列不規(guī)則的紫黑色嗜堿性顆粒,常蓋于核上,及細胞邊緣。,嗜堿性粒細胞 增多 ? 過敏性疾病

29、 ? 血液病 ? 某些惡性腫瘤:特別是轉移癌 減少:無臨床意義,★淋巴細胞 大淋巴細胞:體積較大,直徑10-15um,胞漿豐富 ,呈透明藍色,常有少量粗大、大小不均的紫紅色嗜天青顆粒。細胞核染色質疏松。,小淋巴細胞:細胞圓形,直徑6-10um,胞質很少,有的僅在核的一側出現(xiàn)一線藍色胞漿,甚至完全沒有。細胞核圓形,偶見凹陷,染色質粗糙致密,可有塊狀。,淋巴細胞1)增多 ? 感染性疾病

30、? 腫瘤性疾病 ? 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 移植排斥反應 ? 相對增多 2)減少 ? 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某些藥物、免疫缺陷性疾病等。,3)異形淋巴細胞,Ⅰ型(空泡型、漿細胞型):最多見,胞體比正常L稍大,多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核圓形、腎形或分葉狀,常偏位。染色質粗糙,呈粗網狀或小塊狀,排列不規(guī)則。胞質豐富,染深藍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狀。,Ⅱ型(不規(guī)則型,單核細胞

31、型):胞體較大,外形常不規(guī)則,可有多數(shù)偽足。核形狀及結構與Ⅰ型相同或更不規(guī)則。染色質粗糙致密。胞質豐富,染淡藍或灰藍色,有透明感,邊緣處著色較深,一般無空泡,可有少數(shù)嗜天青顆粒。,Ⅲ型(幼稚型):胞體較大,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細致呈網狀排列,可見1~2個核仁。胞質深藍色,可有少數(shù)空泡。,★單核細胞 細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為外周血中最大的細胞,直徑14-20um 胞質豐富,染淡藍或灰

32、藍色,呈毛玻璃樣半透明,含有大量細小、灰塵樣嗜天青顆粒,可見空泡。 細胞核大,不規(guī)則圓形、腎形、馬蹄形或分葉,有時折疊扭曲,淡紫紅色,染色質細致、疏松如網狀。,單核細胞增多 ? 某些感染 :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 黑熱病、急性感染的恢復期、活動性 肺結核等。 ? 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 缺乏癥恢復期、多發(fā)性骨髓瘤、惡性

33、 組織細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 綜合征。,網織紅細胞的檢測,網織紅細胞為外周血內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8-9.5um。參考值:百分率 0.005~0.015 絕對值(24~84) ×109/L 臨床意義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狀態(tài) 增多:骨髓紅細胞系增生旺盛 減少:骨髓造血功能減低或紅系增生受抑,●貧血療效觀察

34、 網織紅細胞反應●觀察病情變化,血小板計數(shù)定義:單位體積血液中血小板的數(shù)量正常參考值范圍:(100.0-300.0)×109/L臨床意義: 1)血小板減少 ? 血小板生成障礙 ? 血小板破壞或消耗增多 ? 血小板分布異常 2)血小板增多 ? 原發(fā)性增多 ? 反應性增多:脾切除

35、、急性大失血、溶血,紅細胞沉降率檢測,定義:紅細胞沉降率(ESR)是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率。影響因素: 1、血漿中各種蛋白的比例; 2、紅細胞數(shù)量和形狀參考值: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臨床意義: 血沉增快 1)生理性增快 2)病理性增快 ? 各種炎癥性疾病 ? 組

36、織損傷及壞死 ? 惡性腫瘤 ? 血漿球蛋白增高 ? 其他,血細胞比容測定和紅細胞有關參數(shù),一、紅細胞比容(hematocrit Hct/ PCV):定義: 單位體積血液中紅細胞占的體積比例(L/L)。參考值: 男性0.40~0.50 女性0.37~0.48,臨床意義:增高 絕對增加: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相對增加:血液

37、濃縮 降低 貧血,二、紅細胞平均值(MCV、MCH、MCHC):,1. 概述: 平均紅細胞容積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定義:平均每個紅細胞的體積。 以飛升(fl)為單位。 Hct×1015 MCV = f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