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結腸鏡插入法,結腸鏡插入技術分為兩種:一是在我國廣泛采用的雙人操作法(two men method);另一方法為單人操作法(one man method);是由美國學者Waye和Shinya于七十年代后期先后創(chuàng)立的方法,也是近年來在國外被廣泛采用的結腸鏡檢查技術。這一方法在對患者進行結腸鏡檢查過程中,檢查者為一個人,用其左手控制角度、送氣/水、吸引,同時用右手插入及旋轉內鏡,遵照不使腸管過度伸展的原則,通常是一邊進行腸管的短縮化一邊
2、進行插入。,單人操作法,單人操作法的推廣應用日顯重要,其主要原因有二:(1) 放大內鏡的應用要求操作更為精細,尤其是對微小病變的觀察,要求術者具備高超的操作準確性,使鏡頭盡可能貼近病變,以觀察病變的微細結構。在這種技術的要求下,只有單人操作才有可能達到。而雙人操作則由于兩人的配合難以十分準確, 所以很難達到精細觀察的目的;(2) 單人操作由于操作手感明確,可以避免粗暴動作,病人痛苦小,安全程度高。由于上述原因,歐美國家早已全面推廣。
3、,結腸鏡單人操作的基本要領,(一)操作的基本姿勢 患者基本上采取左側臥位,原則上檢查醫(yī)生站在其身后。將內鏡監(jiān)視器擺放在便于術者觀看的位置,通常放在患者的頭部上方。為了便于檢查,應使用操作空間較大的檢查臺。對檢查臺高度的選擇因人而異,臺子過高會影響檢查,過低又會導致姿勢的歪斜。應選擇既不易使醫(yī)生疲勞又方便其操作的高度。 對于檢查醫(yī)生來說也應采取一種既輕松又不費力的姿勢,挺直腰板,左手放在與胸平行的高度握住內鏡的操作部,右手握住距離
4、肛門20~30cm處的內鏡鏡身軟管。,結腸鏡單人操作的基本要領,(二)縮短腸管與取直鏡身在內鏡插入過程中,保持內鏡鏡身呈相對直線狀態(tài),避免使腸管伸展,在縮短腸管的同時推進內鏡,這是結腸鏡得以順利插入的基本要領。為了讓腸道縮短后再插入內鏡,最重要的一點在于隨時隨地拉回內鏡。在彎曲處適當地調節(jié)腸腔內氣體量和退鏡操作,易使角度直線化(銳轉鈍)。,結腸鏡單人操作的基本要領,(三)內鏡的自由感內鏡操作的自由感是指在腸鏡操作過程中,當右手的
5、動作準確地傳遞到內鏡前端時的一種內鏡操作時的感覺,通過內鏡的自由感可以確認鏡身是否保持了直線狀態(tài)。具體地說,如果右手將內鏡推進1cm則前端向前1cm,如果退出1cm則內鏡的前端就倒退1cm,如果旋轉10度角則前端就旋轉10度,這是一種完全沒有阻礙感覺的狀態(tài)。如果形成袢曲,則自由感就會消失。另外,既使沒有袢,如果有扭曲的現象,也會導致同樣的后果。,結腸鏡單人操作的基本要領,(四)Jiggling技術(快速往返進退內鏡)通過輕微地前后移
6、動來確認內鏡的自由感,同時還可以調整一些輕度彎曲和扭曲。而運用Jiggling技術可以使冗長的腸管縮短和直線化。其操作要領是:將內鏡退回數厘米,消除腸管的過度伸展,在這種狀態(tài)下,前后迅速移動內鏡,通過反復操作使腸管得以收縮套疊在取直的鏡身上。此方法適用于任何將腸管縮短、直線化的情況,但必須抽出腸內過多的氣體,使腸管恢復柔軟和收縮功能。,結腸鏡單人操作的基本要領,(五)回轉復位無論需要多大角度,如果將鏡身向右方旋轉180度,再向左方旋轉
7、180度,按道理應該是能夠覆蓋360度的范圍。而實際上也很少需要如此大的角度,由于旋轉度與角度操作相配合,既使再大的彎兒也能越過。旋轉操作就好象操作汽車方向盤一樣,需要注意的是旋轉后要立刻轉回一些。,結腸鏡單人操作的基本要領,(六)右手握持內鏡距離適當握持鏡身的位置距肛門不宜過近。應保持在距肛門20~30cm左右的地方,這樣便于保持鏡身的直線狀態(tài)。另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以肛門為支點利用杠桿原理,這樣不需要用很大的力,就可以輕松地移
8、動內鏡的前端。如果握持內鏡的位置距離肛門過近,內鏡則難以旋轉。,結腸鏡單人操作的基本技術,(1) 確保內鏡與腸壁間的適當距離(循腔進鏡),a. 當內鏡的前端接觸腸壁時,既看不見視野,又失去了方向性。即所謂“視野發(fā)紅”。b. 使內鏡的前端稍微越過腸管內角的皺褶,在看到了前面腸腔的同時能夠壓迫內角的皺褶。這是為了保持彎曲部與內鏡前端之間的至適距離。c. 如果內鏡退出過多前端則會從彎曲部退出來,由于內角皺褶的遮擋,無法看到前面的腸腔,在這
9、種狀態(tài)下是無法通過彎曲部的。,結腸鏡單人操作的基本技術,(2) 旋轉鏡身與調節(jié)角度的協(xié)調操作,當腸管向右側展開時(a)則輕打角度向上,并向右旋鏡身通過皺褶。(b) 如腸腔位于左邊則調角度向上并向左旋轉鏡身。,結腸鏡單人操作的基本技術,(3) 空氣量的調節(jié)(吸引),1. 過多的空氣使腸管伸展,而出現急峻的彎曲。首先應在彎曲處的肛側充分地吸氣。2. 由于吸氣而使內腔退向眼前。與此同時腸管發(fā)生短縮并相對變直,從而取得了好像推進內鏡的同樣效
10、果。3. 最佳的空氣量感覺(腸壁塌陷平衡點)。,小結,“六項”基本要領,“三項”基本技術,1. 操作的基本姿勢,2. 縮短腸管與取直鏡身,3. 內鏡的自由感,4. Jiggling技術(快速往返進退內鏡),5. 回轉復位,6. 右手握持內鏡距離適當,1. 確保內鏡與腸壁間的適當距離,2. 旋轉鏡身與調節(jié)角度的協(xié)調操作,3. 空氣量的調節(jié)(吸引),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大腸的走行大腸是指從盲腸到肛門之間的腸管,如果伸展開大約有1.5~1
11、.8m 長,收縮狀態(tài)下大約長70~80cm。,I: IleumV: Vermiform processusC: CecumA: Ascending colonT: Ttransverse colonD: Descending colonS: Ssigmoid colonR: RectumRs:RectosigmoidRa:Rectum(above the peritoneal reflection)Rb:Rectum
12、(below the peritoneal reflection)P: ProcrosE: Eexternal Skin,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從肛門到Rs 之間通常有3 個稱為Houston 瓣的皺褶。通常,第2 個Houston 瓣位于腹膜折返部,如果穿過它,腸管進入腹腔內。在其緊鄰的口側有一個很銳的彎曲部──直腸乙狀結腸曲(Rs),其前面是乙狀結腸。,直腸反轉觀察像,齒狀線,中 Houston 瓣,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Rs 與乙
13、狀結腸依附著乙狀結腸系膜,這兩部分在腹腔內不固定,具有可動性,多呈大的彎曲狀。在乙狀結腸口側的降結腸及其移行部分即乙狀結腸—降結腸曲(SD),對初學者來說,這里是結腸鏡插入中最困難的部位之一。降結腸固定在后腹膜,近乎垂直線狀態(tài)。從脾下方的脾曲處向前彎曲就到了橫結腸。橫結腸也是由橫結腸系膜所固定由于松弛的系膜相當長,所以在腹腔內移動性較大。肝臟下方的肝曲口側是升結腸,而后再次轉入后腹膜腔。,a、 SD 彎曲部是指從移動性大的乙狀結腸到固定
14、在后腹膜腔的降結腸之間的彎曲部, 從肛門側的腹側到口側的背側多呈很銳的彎曲。b、 在脾曲部,腸管從背側移行腹側,到橫結腸處。c、 橫結腸的移動范圍特別大,其中間部分彎向下腹部。d、 在肝曲部,腸管移向背側,直至固定在腹膜后的升結腸處。,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通常,存在于后腹膜腔中的降結腸和升結腸是內鏡容易通過的地方,而腹腔中處于游離狀態(tài)的乙狀結腸、橫結腸以及SD、脾曲、肝曲等彎曲部分都是令初學者大為頭疼。另外,因炎癥或腹部手術引起的
15、腸粘連,使乙狀結腸和橫結腸的移動性受到限制,因此除了通常的走行以外也可形成新的彎曲和固定點。,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關 于 插入部位的標志及特征單人操作法,原則上不使用X 線透視。為了弄清內鏡插入到什么部位,基本上以內鏡的插入長度,內腔的特征作為標志進行綜合判斷。一般來說,在軸保持短縮的狀態(tài)下,各個指標的插入長度分別為:Rs:15cmSD 移行部:30cm脾曲:40cm肝曲:60cm盲腸:70~80cm
16、 但是這只是在腸管短縮的狀態(tài)下的插入長度。腸管是否已被短縮是由內鏡的自由感來判斷。必須注意的是,當內鏡打彎兒時,無法估計其插入長度。另外,常會遇到腸管過長而松弛的病例,在這種情況下充分短縮后插入到盲腸的長度相反只有40~50cm,比通常短縮的更多一些。事先對各個部位的內腔特征有一全面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Rs:彎曲角度過銳,難以見到其內腔。SD 彎曲部:簡單的病例,能常看清SD 彎曲部便進入降結腸,腸管過長而松弛的患者,往往因彎角
17、過銳而無法看到內腔。另外,如果接近移行部??梢娊到Y腸中的潴留液的流入。降結腸:其內腔接近于直線形。多有清洗液潴留。脾曲:有時可見藍斑。橫結腸:內腔看起來象三角形,皺褶呈輪狀。肝曲:可見藍斑 (blue spot),向右邊彎曲。升結腸:皺褶很深。內腔近似于直線形。盲腸:闌尾的開口部和回盲瓣可以確認。,Rs 彎曲部特征:彎度急峻,內腔難以確認插入長度:15cmSD 移行部特征:當乙狀結腸過長且松弛時,彎度急峻 插入
18、長度:30cm乙狀結腸降結腸特征:內腔小并呈直線。脾曲特征:多向畫面左側急峻地彎曲:有的能看到藍斑。插入長度:40cm,橫結腸特征:內腔看起來象三角形,皺褶呈輪狀。肝曲特征:可以看見藍斑,內腔大,向畫面右側急劇彎曲。插入長度:60cm升結腸特征:皺褶高聳,內腔大,呈直線形。盲腸特征:可確認闌尾開口部及回盲瓣插入長度:70~80cm,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1. Rs的通過方法 于
19、Rs 部調角度向上,再向左旋轉鏡身多可越過一個皺褶,隨即于右側發(fā)現第二個皺褶,此時向右旋轉進鏡便可進入乙狀結腸。,左側臥位側面示意圖 正面示意圖,輕調角度向上并左旋鏡身便可進入Rs 部位;于此處繼續(xù)左旋內鏡抽吸腸腔內氣體和后退腸鏡以短縮腸管,然后右旋鏡身進鏡便可越過另一皺褶進入乙狀結腸。,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2. 乙狀結腸、SD 彎曲部的通過方法解剖學上,直腸及降結腸分別固定在后腹膜
20、上。乙狀結腸的兩端固定在直腸及SD 移行部兩點上的可移動的腸管。從直腸這一側看去SD 移行部位于左外側,途中的乙狀結腸在前方向上翹起。操作結腸鏡時,在Rs 移行部向上打角度并右旋鏡身會碰到乙狀結腸。但實際上乙狀結腸處于多種多樣的彎曲松馳狀態(tài),因此,如何短縮乙狀結腸、使固定的兩點間距離縮至最短、并在最短時間內通過此段腸管便成為關鍵。,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乙狀結腸通過方法要領(1)回轉穿行技術采用角度操作、旋鏡和抽吸空氣法通過急峻的彎曲
21、部后,下一皺褶通常位于相反的方向。因此,在越過一個彎曲部后立即向相反方向調角度和旋鏡,常能順利地越過皺褶。這種方法是在管腔中接近直線地不走彎路以最短距離,將皺褶一個一個推開前進。此時重要的是不要忘記調節(jié)空氣量。,在緊貼彎曲部輕調角度向上,一邊抽吸空氣,一邊退鏡。通過此項操作把內角的皺褶(X)鈍角化的同時,下一個彎曲部(Y)會自動接近內鏡。·然后,朝管腔展開的方向徐徐轉動鏡身,為讓內鏡前端追蹤管腔而緩慢調節(jié)角度。這項操作可使管
22、腔方向與鏡身保持一致。·越過彎曲部(Y)后,旋回鏡身繼續(xù)進鏡。,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2)右旋短縮技術(right turn shortening technique) (理解自然管腔后的心得)在稍微用力把內鏡的前端推至SD 彎曲部盡頭的狀態(tài)下,邊向右旋轉內鏡邊退鏡以短縮乙狀結腸并使之直線化。,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乙狀結腸的三種分型,【A 型】,【B 型】,【C 型】,A 型屬于乙狀結腸較短,走行簡單,很容易完成
23、腸管短縮的類型。,B型在通過Rs 部位后,管腔主要朝左側不斷展開,若順著腸管方向插入內鏡,就會形成袢曲。,見于腹部手術后腸粘連或乙狀結腸過長的患者。,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3. 脾曲的通過方法 訣竅:右旋短縮技術+反復鉤拉。,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4. 橫結腸的通過方法 (最容易也可能是最難的地方)如果橫結腸冗長時,常在中央部形成急峻的彎曲。要想通過這種彎曲部,就需要象通過乙狀結腸一樣采取短縮直線化的方法。這種場合也多采取
24、左旋內鏡同時向后退鏡的操作。,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5. 肝曲的通過方法 訣竅:同于脾曲,仰臥位最容易通過。,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輔助手段 (兼容推進式操做優(yōu)點,做為一道保障),①乙狀結腸較長時②通過SD 移行部時③短縮橫結腸并使它不再伸展開來,應從臍下部,用力向頭顱方向推壓。,結腸鏡插入法的應用,更換體位內鏡到達各部位時應采取的體位一般是:到達脾曲之前保持左側臥位;脾曲至橫結腸中央部改為右側臥位
25、;自橫結腸中央部至升結腸末段取左側臥位;從升結腸末段到盲腸之間選擇左側臥位或仰臥位。調整體位的其它指標:氣體和液體;手術相應影響;體形過度肥胖或瘦小者。,幾項注意:,腸鏡檢查主要并發(fā)癥--穿孔。盡量避免滑鏡;少給氣給水;根據患者承受能力不同,相應選擇操做方式;到頭不是主要目的;有耐心,不勉強。,個人操作技巧心得,少給氣,多給油;時刻掌握進鏡距離與相應體表標志,并保持自由感(Jiggling技術) ;旋轉過彎,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