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齡慈善思想與實踐研究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熊希齡慈善思想與實踐研究</p><p>  [摘 要]熊希齡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與慈善家,他十分的注重慈善教育問題,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慈幼機構―“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的創(chuàng)辦也是熊希齡慈善思想和實踐的具體體現(xiàn)。熊希齡不僅吸收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慈善理念和管理運作模式,同時也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去教化和改變受助者,為近代慈善事業(yè)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開近代社會工作事業(yè)之先河。 </p>&

2、lt;p>  [關鍵詞]熊希齡;慈善思想;慈善實踐;香山慈幼院 </p><p>  熊希齡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與慈善家,雖近年來對熊希齡慈善事業(y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進展,但在整體研究中關于熊希齡的慈善事業(yè)的現(xiàn)代性問題的研究尚屬罕見,而這又關系到對熊希齡慈善事業(yè)的深層次把握和現(xiàn)階段社會工作專業(yè)對于熊希齡慈善理念和方法的借鑒與應用。本文力圖通過對香山慈幼院的創(chuàng)辦和運作過程的分析,探究熊希齡慈善思想與實踐的現(xiàn)

3、代性問題,并對其做出合理的歷史定位。 </p><p>  一、創(chuàng)辦香山慈幼院 </p><p>  熊希齡(1870-1937年),早年曾投身于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失敗后,積極參與倡導立憲運動,在興教育、創(chuàng)實業(yè)上均取得了顯著成效,辛亥革命后曾在北洋政府中出任國務總理、財政總長等職務。由于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不久被迫辭職,后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業(yè)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香山慈幼院。 </p

4、><p>  1917年,順直省區(qū)發(fā)生大水災,據(jù)報紙記載:“北自張家口,西至西陵房山以西,東至山海關,南抵黃河,約一萬里之廣,蓋無有不被災之事”。[1]“受災縣達103個,村莊一萬九千余,災民逾600萬人。如此浩劫,為北方五十年來所未有”。[2]熊希齡奉命督辦水災善后事宜,見到各地的災民,因為乏食的原故,有的甚至將他們的兒女遺棄道路或標賣,于是“在北京設立了慈幼局兩所,委托英斂之(英華)任慈幼局長,負責主持收養(yǎng)災民的

5、日常生活?!盵3]。水災平息以后,這些兒童先后被他們的父母領回,可是到了后來還有二百多兒童沒有人認領,所以水災督辦處不得不設一個永久的機構來教育這些兒童。熊希齡請大總統(tǒng)徐世昌出面同前清皇室的內(nèi)務府商量,將香山靜宜園的地方撥出,創(chuàng)建香山慈幼院[4],也把城內(nèi)外貧苦的孩子招進來一同教育,于1920年10月3號香山慈幼院正式開院。隨著規(guī)模不斷擴大,1926年熊希齡決定改兩校制為分院制, 在總院下設6個分院,即第一院蒙養(yǎng)部,第二院小學部,第三院

6、中學部,第四院職業(yè)部,第五院職工部,第六院為大學部。[5]1930年后六院改為六校, 此時為香山慈幼院的全盛時期。香山慈幼院救助了一大批孤貧兒童, 為國家</p><p>  二、熊希齡的慈善思想 </p><p>  慈善思想是開展助人活動的前提,是每一個慈善家所應有的,并受其支配的思想觀念。作為一個真正慈善家,熊希齡慈善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不斷提升的

7、過程。在此過程中熊希齡依據(jù)當時社會現(xiàn)實情況、吸收先進的西方慈善理念并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去教化服務對象。 </p><p>  1. 慈善思想的轉變過程及原因 </p><p>  由于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被迫辭去總理職位,這使熊希齡對政治產(chǎn)生了極大的反感,想逐漸退出政界。但1917年順直省區(qū)的水災使他不得不放棄這樣的想法,當時政府請熊希齡主持賑務,他開始并不愿接受,但是政府提出:“謂須擔負辦賑

8、責任,方能定議等語”。如若政府不能早日議定賑務“則此數(shù)百萬之饑民無有全活希望”,基于此等情況熊希齡“遂不得不勉為其難”。[7]由此可見,此時熊希齡參與慈善事業(yè)只是出于一種無奈的被動的態(tài)度,而對助人活動的認識還也只是停留在同情的感性層面,并沒有對助人事業(yè)產(chǎn)生“理性”的認識,其主觀上沒有完全認識到慈善事業(yè)的重要性,自然不會產(chǎn)生科學的助人理念,更不能衍生出科學的助人方法。以至于在香山慈幼院創(chuàng)辦之初遇到種種困難。 </p><

9、;p>  在創(chuàng)辦香山慈幼院的過程中,熊希齡真正了解了民間的疾苦并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他的助人理念有了明顯的改變。1932年1月在中華慈幼協(xié)會作的一次演講中熊希齡說:“希齡服務社會有十五六年了,從前是政界生活,和老百姓隔膜太遠,就不知道什么叫民間疾苦。自從民國五六年辦理一回水災,親自下去勘察,才知道農(nóng)村的生活狀況,和我們政治界從前的錯誤與罪惡,就把政治看的淡了,毅然決然把它擱開,實力為社會服務?!盵8]可見多年的社會服務經(jīng)歷使熊希齡的

10、助人動機發(fā)生了轉變,由同情百姓的施舍的態(tài)度轉變?yōu)榉丈鐣?、為受助者服務的平等的態(tài)度。而尊重受助者、平等的看待受助者,把受助者放在助人活動的中心位置,正是現(xiàn)在意義上社會工作專業(yè)開展助人活動的前提和最基本的慈善理念。 </p><p>  2. “人道主義”的慈善價值觀 </p><p>  在助人實踐的過程中熊希齡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助人活動的價值觀,人道主義是對熊希齡價值觀最好的闡釋。在燕京大

11、學的演講中熊希齡說:“孔教言仁又曰博施濟眾;耶教言博愛又曰愛人如己;佛教言慈悲又曰普渡眾生,總之,無論何教何學,無不以人道為重,則救護同胞,實為吾人之天職”[9]。為了弘揚人道主義的助人精神,熊希齡提出了在助人過程中注重“輕名利”的原則,所謂“輕名利”就是在助人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不存有貪利虛榮之心,不顧及自我得失。熊希齡認為:“大禹之己饑己溺,即以救人為一己之責任,而負此責任者,必須有憐憫之宗教心,純良之天良心,方可以對越上帝,不可雜有

12、絲毫名利之私念,政治競爭之意見,使數(shù)千萬災黎間接受累,餓死于遲誤之中,則其罪更利于直接殺人犯也。”[10]人道主義價值觀是“關于人的尊嚴、價值、權利、本性和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的理論11,是現(xiàn)在意義上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價值觀基礎。 </p><p>  3. “助其自助”的慈善理念 </p><p>  20世紀初,西方“教養(yǎng)兼施”的慈善理念已被中國慈善界所認同,中國原有的慈善思想因受

13、其影響發(fā)生了較大的轉變,當時很多助人活動已經(jīng)從單純的物質救濟發(fā)展到了技能的培訓層面上,很多慈善組織開始組織貧民、乞丐學習各種工藝,大力培養(yǎng)他們的生存能力,并大量設立貧民工廠使他們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熊希齡的助人理念在培訓生存技能和勞動能力的基礎上做到了提高與升華,他把助人活動提高到了“精神救濟”的層面。熊希齡認為慈善救濟主要是救人之“身”,而慈善教育則是救人之“心”。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條件下,人“身”是救不勝救的,欲救人“身”,就得先救當

14、時的社會,而當時政治上的失意使熊希齡感受到了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他能做的只能從拯救人“心”開始,西方慈善思想的引入與當時國家腐敗、政治墮落、軍閥統(tǒng)治的特定的社會條件衍生出了熊希齡的“助人自助”的慈善理念。   在香山慈幼院中熊希齡利用宗教作為教化的工具,他建立了“三圣堂”中間陳列孔子、釋迦摩尼、耶穌的畫像以示對中西各教的一體崇拜,以此作為教化的工具。給蔣介石的信中熊希齡曾說;“社會有許多孤寡殘廢的軍人,即使政府能一一收養(yǎng),給與衣食,終不

15、能寬其憂郁之心,平起怨憤之氣。只有宗教</p><p>  三、香山慈幼院的助人活動 </p><p>  在熊希齡超前的慈善理念的指導下,香山慈幼院的助人活動已隱含著現(xiàn)代意義上“社會工作”專業(yè)的萌芽。 </p><p>  在行政管理上,熊希齡在香山慈幼院做了健全管理機構以及制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工作。香山慈幼院建立了管理機構“校務行政委員會”以各股主任與教員選舉代

16、表擔任委員,行使對全院的管理職權,除此之外,熊希齡還集合大的教育家來考察實驗,在院中一個評議會,請當時有學識有經(jīng)驗的人士擔任會員,之后還在評議會之外設立了類似“自治指導委員會”、“測驗智力委員會”等機構。熊希齡說:“將來問題越多,其他委員會尚需逐漸添設,但希望各教員、職員互相聯(lián)系,互相研究,做一個有系統(tǒng),有條理的模范。”[13]同時配合為了是院內(nèi)各項機制正常運行,香山慈幼院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已蘊含了現(xiàn)代社會工作管理模式雛形。 &

17、lt;/p><p>  在工作人員上,香山慈幼院一律采用聘任制,熊希齡以院長為名義先后聘任各股正副主任以及員司分擔職守,又聘任各科教員、保育員各行其職[14],以使慈幼院的工作人員做到“職業(yè)化”。由于大部分的孩子沒有受過家庭教育其性格與行為方面往往存在諸多缺陷,鑒于此熊希齡于1934年設立了家庭總部,家庭總部之下又分為各個分居的小家庭,每個家庭設“家長”一名,每個“家長”都是是經(jīng)過嚴格的理論學習和業(yè)務培訓挑選出來的。

18、“家長”即使是兒童生命的保護者、精神的慰藉者又是兒童品德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者。他們的職責不僅僅限于照顧兒童更主要的是和總部導師配合以促進兒童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于此可見,香山慈幼院的“家長”在其培訓過程和功能上已有現(xiàn)代意義上“社會工作者”的雛形。 </p><p>  在工作方法上,香山慈幼院不僅是單向的向孩子灌輸知識,同時也開展豐富的業(yè)余活動,如專門設置游藝室和游藝場,由“家長”帶領孩子開展游戲,在游戲中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品

19、德與能力。而“家長”在孩子們游戲的過程中則要以“愛”為出發(fā)點,保持“價值中立”的態(tài)度,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做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也要重視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這說明了香山慈幼院在具體助人方法上的科學化與現(xiàn)代化,這也是現(xiàn)代社會工作助人方法的體現(xiàn)。 </p><p>  在服務的目標上,香山慈幼院不僅重視孩子個人素質和能力的發(fā)展,同時也注重環(huán)境的改變,這正如社會工作專業(yè)強調(diào)環(huán)境對受助者的影響和改變作用,“人在情

20、境中”成了社會工作專業(yè)的術語。顧東輝認為: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目標是促進人與環(huán)境的“適應性平衡,因而實現(xiàn)社會工作目標的手段可以是幫助當事人提高能力,也可以是推動社會環(huán)境的重組或是二者的綜合應用”。[15]香山慈幼院采取學校、家庭、社會“三合一”的教育體制。在校園環(huán)境中,香山慈幼院提倡校園自治組織的孩子們過成人式的社會生活,即在學生之中組織一個全員性學生自治會,自治會選舉產(chǎn)生議員,組成一個市議會,然后設立事務所等公務機構,并制定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

21、,這樣就在學校里創(chuàng)造了一個民主自治的環(huán)境,這樣的校園環(huán)境與當時政界的混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方面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公民意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遵守秩序的良好習慣;在家庭環(huán)境中,香山慈幼院由若干“小家庭”組成。每個“小家庭”設“家長”一名帶領的十名或十二名男女兒童,他們的之間的稱謂是:兒童稱家長為“娘”,“事以母親之禮”;兒童互相均以兄弟姐妹相稱,“孝友之情,有逾骨肉”。[16]對于家庭的看法社會工作專業(yè)認為,:</p>

22、<p><b>  四、結語 </b></p><p>  周秋光曾用“維新、濟世、救亡”六個字概括熊希齡的一生,在這六個字的指引下熊希齡投身慈善事業(y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謂是為慈善事業(yè)奉獻了一生。對于熊希齡的一生,毛澤東是這樣評價的:“一個人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熊希齡是做過許多好事的?!毕闵酱扔自旱膭?chuàng)辦與經(jīng)營就是熊希齡做的眾多好事之一。香山慈幼院創(chuàng)辦30年間,收養(yǎng)

23、了千萬的孤兒,不僅使他們能夠在當時混亂的時代得以生存更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了各行各業(yè)的有用人才。1929年7月美國記者參觀團付香山蒙養(yǎng)園參觀評價說:“較之美國所辦幼稚學校有過之而無不及,希望創(chuàng)辦者本發(fā)奮之精神,時時努力,以作將來世界幼稚教育之模范?!盵18]可見當時香山慈幼院服務方法和管理手段之先進。時任教育部科長戴應觀到香山慈幼院視察時贊嘆稱:“這樣偉大的規(guī)模和偉大的組織,在中國教育界開了一個新紀元。[19]”同時作為慈善機構的香山慈幼院

24、以先進的服務方法和管理模式也為中國慈善界開創(chuàng)了的一個新紀元。   香山慈幼院的創(chuàng)辦不僅體現(xiàn)了熊希齡個人的才華與能力,更是反映了熊希齡超前的慈善思想和先進的助人實踐,熊希齡不僅吸收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慈善理念和管理運作模式更是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p><p><b>  參考文獻: </b></p><p>  [1]大公報[N].1917-08-10. </p&g

25、t;<p>  [2]大公報[N].1917-10-3. </p><p>  [3]熊希齡.香山慈幼院發(fā)展史[M].1927:13. </p><p>  [4]熊希齡.香山慈幼院創(chuàng)辦史[M].1927:14. </p><p>  [5]熊希齡.香山慈幼院創(chuàng)辦史[M].1927:30-36. </p><p>  [6]政協(xié)

26、北京市海淀區(qū)委員會.海淀文史選編[M].北京:文史出版社,1992:177. </p><p>  [7]熊希齡.京畿水災善后摘要舊序[Z].1921年北京刊. </p><p>  [8]申報[N].1932-01-24. </p><p>  [9]熊希齡.熊希齡在燕京大學的演說詞[Z].藏南京二檔. </p><p>  [10]熊希齡

27、.熊希齡在燕京大學的演說詞[Z].藏南京二檔. </p><p>  [11]劉佩弦.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辭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19. </p><p>  [12]熊希齡.致民國政府蔣主席函[Z].藏南京二檔. </p><p>  [13]熊希齡.香山慈幼院創(chuàng)辦史[M].1927:9. </p><p>  [14]

28、周秋光.熊希齡與慈善教育事業(yè)[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54. </p><p>  [15]顧東輝.社會工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21. </p><p>  [16]熊希齡.香山慈幼院概況[M].1934:92. </p><p>  [17]熊希齡.香山慈幼院創(chuàng)辦史[M].1927:18. </p><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