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由于人類對地球的干擾加劇,20世紀全球平均氣溫已經上升0.74℃,而且預計到2100年全球氣溫仍將上升1.8℃-4.0℃,相關預測認為2000-2050年我國平均氣溫將升高1.2℃-2.0℃。目前,就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增溫響應的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對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較少。已有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將對我國糧食產量的持續(xù)提高構成嚴重威脅。但這些研究多基于歷史資料的模型分析,僅有的少量試驗研究也多是在非田間條件下進行的,且很少對晝夜不同
2、增溫的差異展開深入研究。同時,學術界和政界普遍認為,今后中國全球變化研究必須把重點放在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具有顯著區(qū)域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學問題上。因此,研究全球變暖背景下小麥生產力對晝夜不同增溫的響應,符合我國中長期農業(yè)科技發(fā)展和糧食安全戰(zhàn)略要求,具有重要的意義。小麥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球變暖以冬春影響最大,冬小麥受冬春增溫的影響將更為顯著,冬小麥能否持續(xù)增產及其響應特征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為此,筆者參考國際相關
3、增溫系統(tǒng),于2007-2009年在江蘇南京設計并運行了我國首個農田開放式主動增溫系統(tǒng)(FATI,Free Air TemperatureIncreased),研究了晝夜不同增溫下江淮地區(qū)冬小麥生物學性狀、光合及呼吸速率、灌漿速率、灌漿關鍵酶、干物質積累、產量及產量構成、物質生產效率,獲得主要結論如下:
開放式主動增溫系統(tǒng)可以在4m2有效面積內顯著增溫,且不會影響田間溫度的變化趨勢。晝夜不同增溫略微降低了土壤水分含量,但未達
4、到差異顯著水平。3種增溫處理顯著縮短了小麥播種至始穗和成熟的天數。本試驗設計的開放式主動增溫系統(tǒng)符合氣候變暖的機制,基本能滿足小麥所代表的典型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對晝夜不同增溫響應與適應的試驗研究要求。
晝夜不同增溫條件下,冬小麥的無效分蘗減少,有效分蘗增加。對照(CK)的無效分蘗分別是全天增溫(AW)、白天增溫(DW)和夜間增溫(NW)處理的2.6、1.7和3.5倍,但有效分蘗卻比3個增溫處理分別減少13.7%、3.2%和0.5
5、%。同時,相對于不增溫對照,AW、DW和NW處理小麥株高分別提高了5.6%、4.5%和1.3%,旗葉面積分別提高了45.7%、39.4%和26.1%,開花期總綠葉面積分別提高了25.1%、29.8%和17.3%,同期綠葉比分別提高了37.7%、43.3%和38.7%,也使冬小麥從播種至抽穗期年均分別縮短14 d、9.5 d和11.5 d,灌漿成熟期延長3 d、3 d和2.5 d。另外,AW、DW和NW處理的每穗穎花數平均比CK提高了4.
6、1%、5.7%和1.7%,每穗實粒數分別提高了2.2%、5.3%和2.6%,但冬小麥的粒葉比年均降低了15.3%、8.5%和11.3%。結果表明3種增溫處理對江淮地區(qū)冬小麥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均傾向有利于產量形成的方向,在預期的增溫幅度下冬小麥生產力將可能進一步提高。
在AW、DW和NW3種增溫處理條件下,干物質積累量兩年平均分別較CK提高了6.3%、7.9%和7.2%,產量提高了8.5%、16.6%和21.3%,有效穗數提高了
7、7.5%、3.8%和6.9%,每穗粒數提高了2.3%、6.5%和3.3%,千粒重提高了7.8%、9.2%和18.1%(P<0.05)。籽粒中淀粉組分、蛋白質含量及組分發(fā)生明顯變化。3種增溫處理下,冬小麥總淀粉含量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提高了籽粒中直/支淀粉的比例。增溫處理使籽粒中總蛋白質含量顯著降低,并呈現CK>DW>NW>Aw的趨勢。白天增溫條件下,清蛋白含量最低,球蛋白含量最高,谷/醇比最低??梢姡瑲夂蜃兣瘜吹貐^(qū)冬小麥的生產有利,
8、但對籽粒品質會有一定影響,在未來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可以利用冬小麥自身對氣候變暖的響應與適應能力,通過加強肥水運籌來促進冬小麥的高產、優(yōu)質栽培。
晝夜不同增溫會提高葉片和莖鞘中的氮含量,而降低了穗部的氮含量。AW、DW和NW處理兩年分別使成熟期葉片中氮含量較CK提高了8.4%、15.9%和28.3%,莖鞘中氮含量提高了29.6%、21.0%和45.1%,而穗部氮含量下降了11.7%、5.2%和8.3%。晝夜不同增溫還提高了冬
9、小麥的成穗率、干物質轉運率、收獲指數、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產效率。AW、DW和NW處理兩年分別使成穗率較CK提高了55.2%、29.4%和71.2%,干物質轉運率提高了32.3%、12.6%和23.9%,收獲指數提高了10.2%、15.2%和14.8%,氮肥生產效率提高了13.0%、19.3%和24.0%。可見,氣候變暖將提高江淮地區(qū)冬小麥的物質生產效率。
氣溫升高會顯著改變葉片的葉綠素含量及組成。拔節(jié)期DW處理區(qū)旗葉葉綠
10、素a提高了18.8%,NW處理區(qū)旗葉葉綠素a卻降低了21.8%;葉綠素b在拔節(jié)期和花后20 d顯著提高,提高幅度在21.4%-48.9%之間。晝夜不同增溫對旗葉凈光合速率的影響不顯著,但旗葉光合產物卻顯著提高,提高幅度在15.5%-37.0%之間。夜間呼吸速率和呼吸產物在增溫后會顯著升高,呼吸速率升高幅度在18.4%-119.8%之間,呼吸產物升高幅度在52.6%-160.2%之間。氣孔導度、胞間二氧化碳濃度和蒸騰速率對增溫的響應基本呈
11、一致降低的趨勢,這種反饋機制可能是冬小麥的一種有效響應與適應對策。從以上冬小麥旗葉光合及呼吸特性對增溫的響應趨勢來看,在水分不缺乏的條件下,氣候變暖可能會對江淮地區(qū)冬小麥的生產有利。
不增溫條件下,冬小麥強勢粒中蔗糖合酶(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和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較弱勢粒高,而且三者白天的活性均比夜間高。不增溫條件下,整個灌漿期強勢粒中SS、AGPase和SBE的活性平均分別比弱勢粒高7
12、2.9%、111.4%和7.8%。全天、白天和夜間增溫條件下,強勢粒SS白天的活性比常溫對照的高8.4%~31.2%,夜間的活性比對照高11.1%~20.3%;弱勢粒SS白天的活性比對照高9.7%~20.3%之間,夜間的活性比對照高6.1%~32.0%。弱勢粒中AGPase活性在不同增溫處理下也顯著提高,其白天的活性比對照高54.2%~124.4%,夜間的活性比CK高20.7%~99.3%。增溫對SBE活性的影響較小,強勢粒和弱勢粒在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不同地區(qū)冬小麥生產力與品質對夜間增溫的響應特征.pdf
- 冬小麥生產力對氣候變暖的響應與適應及其區(qū)域差異.pdf
- 晝夜不同增溫對粳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研究.pdf
- 冬小麥不同莖蘗生產力差異及其生理生化基礎.pdf
- 基于模型的冬小麥空間生產力預測與評價.pdf
- 栽培因素對西北綠洲冬小麥生產力和籽粒生長的影響.pdf
- 不同冬小麥品種對干旱脅迫的生理響應研究.pdf
- 晝夜不同增溫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及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研究.pdf
- 長期定位施肥對冬小麥—夏玉米復種體系作物生產力的影響與擬合.pdf
- 基于遙感和作物模型的冬小麥水肥生產力及產量差研究.pdf
- 氮肥運籌對小麥綜合生產力影響的研究.pdf
- 水碳互作對華北冬小麥水分生產力的影響.pdf
- 分蘗期刈牧對隴東旱作農業(yè)區(qū)冬小麥生產力的影響.pdf
- 43609.氣候變率和變化對中國北方冬小麥氣候生產力的影響
- 用產量差距的方法分析河北省氣候要素對冬小麥生產力變化的影響.pdf
- 冬小麥品種對不同日長反應的研究.pdf
- 不同增溫處理下水稻的光合特性和高光譜特征的響應研究.pdf
- 冬小麥水肥(氮)響應關系研究.pdf
- 不同抗旱性冬小麥品種干旱脅迫的生理響應.pdf
- 冬小麥不同綠色器官對花后高溫的響應機制及生理基礎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