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目錄</b></p><p><b> 摘要1</b></p><p> ABSTRACT2</p><p><b> 第一章 緒論4</b></p><p> 第1.1節(jié) 課題的來源、目的和意義4</p><p
2、> 第1.2節(jié)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意義4</p><p> 第二章 加涅的學習類型分類理論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5</p><p> 第2.1節(jié) 加涅的學習類型分類理論簡介5</p><p> 第2.1.1節(jié) 五類學習結果5</p><p> 第2.1.2節(jié) 加涅的理論特點5</p><p>
3、第2.2節(jié) 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6</p><p> 第2.3節(jié) 加涅的理論對教學及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教學的影響6</p><p> 第三章 智慧技能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7</p><p> 第3.1節(jié) 辨別、概念學習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的關系7</p><p> 第3.2節(jié) 規(guī)則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的關系8</p>
4、<p> 第3.3節(jié) 高級規(guī)則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的關系8</p><p> 第四章 動作技能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9</p><p> 第4.1節(jié) 認知階段9</p><p> 第4.2節(jié) 分解階段10</p><p> 第4.3節(jié) 聯(lián)系階段10</p><p> 第4.4節(jié) 自動化階
5、段10</p><p> 第五章 與認知策略以及態(tài)度的結合11</p><p><b> 結論12</b></p><p><b> 參考文獻13</b></p><p><b> 致謝14</b></p><p><b>
6、 附錄15</b></p><p><b> 摘要</b></p><p> 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是整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來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以加涅的學習結果類型分類理論為基礎,結合本人短暫的教學經歷,從中學生學習結束之后應該習得的性能出發(fā),逆向探討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教學中可以采納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
7、略,期望能夠為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盡綿薄之力。</p><p> 關鍵詞: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加涅的學習類型分類;教學策略</p><p><b> ABSTRACT</b></p><p> The operational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 middle school is a
8、very important part in middle school teaching.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er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ake care of. This paper on gagne's study result type classification theory as a foundation,
9、based on his own brief teaching experience, from which students to learn after the end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cquisition should reverse discuss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middle school operation in the co</p>
10、<p>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 middle school operational education Robert M.Gagné’s conditions of learning Teaching strategy</p><p><b> 第一章 緒論</b></p><p>
11、; 第1.1節(jié) 課題的來源、目的:</p><p> 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是以理論和概念學習為基礎,其目的在于有針對性地學習相關常用系統(tǒng)、軟件操作,這樣的特點決定了操作部分的重要性,筆者在中學為期不長的教育實習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而在近期學習的教學設計課程中,發(fā)現(xiàn)中學信息技術中的操作課部分與加涅的學習類型分類理論有很大的契合點,為此,根據學習分類理論對去展開論述,力求能在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中尋找相應的策略來看改
12、進教學。</p><p> 第1.2節(jié)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意義:</p><p> 首先是對加涅學習類型分類理論的簡要整理和研究,然后根據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的特點,可以發(fā)現(xiàn),言語信息也為操作課教學提供必要的基礎啊,智慧技能和動作技能還有認知策略三個方面應該是最重要的操作課學習結果,而言語信息和態(tài)度一個為之提供基礎,另一個則在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操作習慣及禮儀等方面發(fā)揮作用。</p>
13、<p> 在目前的教育教學改革這樣的一個大的背景下,研究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與加涅學習分類理論之間的關系具有以下幾點重要意義:</p><p> ?。?)挖掘中學信息技術與經典學習觀點結合的理論,使得信息技術學習理論更加適合新課改的特點。</p><p> (2)有助于教育技術專業(yè)學生引發(fā)對經典學習理論結合實際的反思,促進其有效發(fā)展。</p><p>
14、; ?。?)整理結合加涅理論與其它中學學科的聯(lián)系點,尋找學科之間教學的共同點和聯(lián)系</p><p> 第二章 加涅的學習類型分類理論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p><p> 第2.1節(jié) 加涅的學習類型分類理論簡介:</p><p> 加涅的觀點是:通過把學習目標歸入五種主要的類型可以大大簡化教學計劃的制定。每一種類別代表了一種不同的人類表現(xiàn)類型,每一類型的有效學
15、習還要求一套不同的教學條件。</p><p> 第2.1.1節(jié) 五類學習結果</p><p> 分別是智慧技能、動作技能、言語信息、認知策略、態(tài)度。</p><p> ?。?)智慧技能:“是一種習得性的技能,它使得個體有可能通過語言、數字之類的符號來對環(huán)境做出反應與描述?!睂嵸|上就是人們利用符號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它也分為四個小類,從低級到高級分別為辨
16、別、概念、規(guī)則、高級規(guī)則,高級規(guī)則即問題解決。</p><p> (2)動作技能:“也是一種習得性技能,以它為基礎的行為表現(xiàn)反映在身體的運動速度、精確度、連續(xù)度和力量上面。”在學校中,動作技能相互交織,例如常見的:畫圖、繪畫、使用儀器、參與運動和游戲。動作技能可以分解為一系列步驟或稱作“部分技能”,這些部分技能可以同時出現(xiàn),也可以按照時間順序出現(xiàn)。</p><p> ?。?)認知策略可視
17、為一種特殊的智慧技能,它對于學習和思維來說極其重要</p><p> ?。?)言語信息:又可稱為“陳述性知識”,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學習者構建其它技能提供一個結構或是基礎。</p><p> (5)態(tài)度:是這樣定義的“一種影響個體對人、對物、對事的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tài)”(R·M·Gagne,1985),態(tài)度同樣作為一種學習結果,卻更多地與情緒、行為相聯(lián)系,態(tài)度源自信念并伴隨
18、著一定的情緒反應,直接地影響個體行為選擇。</p><p> 第2.1.2節(jié) 加涅的理論特點:</p><p> ?。?)將智慧技能進行分類</p><p> 加涅認為,智慧技能是人們應用符號處理或做事的能力,而人們應用符號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根據心里加工的不同復雜程度對智慧技能進行了分類,各種習得性的能力由簡單到復雜地進行了從低級到高級的排序,低層次的能力是高
19、層次能力應用的前提條件,高層次的能力在低層次能力已掌握的基礎上進一步習得。</p><p> (2)以各種習得性能力所需的學習條件來作為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p><p> 加涅的觀點是,不同能力的習得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包括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內部條件主要是指學習者本身所具有的,影響習得新能力的特質;外部條件則主要是指教學所提供的,可以支持學習的因素,比如說教學情境。</p&g
20、t;<p> 第2.2節(jié) 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p><p> 根據《江蘇中小學信息技術等級考試綱要》,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術操作課中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p><p> 必修部分:Windows操作系統(tǒng)(系統(tǒng)設置、文件管理);Ms-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及其工具(公式、繪畫)</p><p> 選修部分:;
21、計算機網絡(基本知識、互聯(lián)網應用);FrontPage網頁制作;多媒體制作基礎(文、圖、聲、像的采集與處理)</p><p> 第2.3節(jié) 加涅的理論對教學及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教學的影響</p><p> 1.對教學的總的影響:促進了教學中教學設計的發(fā)展</p><p> 教學設計是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而加涅的理論是基于學習論、教學論的思考,對
22、教學設計有了極大的發(fā)展和促進作用。</p><p> 加涅認為,學習理論研究的成果應該應用于教學實踐,他提出了教學論的新體系,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三個方面。</p><p> 2.五類學習結果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的聯(lián)系:</p><p> 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課程的內容是把學習到的理論應用到上機實踐,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與其它中學教學學科相比較
23、,信息技術課程的開放性比較明顯,即結果不唯一,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想法對作品進行改進,因此操作課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獨立性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p><p> 習得的性能有著不同的類型,“布盧姆等人識別出了動作、認知與情感三大領域,而加涅相信,把學習目標歸入這五種類型有利于教學計劃的制定。”在實際教學計劃的制定中,加涅的五種學習類型分類以及某些類型中的亞類的確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學計劃的制
24、定也不例外。區(qū)別于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理論教學,在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中,言語信息體現(xiàn)的成分不是很多,因此僅是一個基礎支撐部分,它為后續(xù)的有效學習提供了基石的作用;智慧技能和動作技能在操作中體現(xiàn)的較多,尤其是這兩部分的亞類,包括智慧技能的辨別、概念、規(guī)則、高級規(guī)則以及動作技能的內外部條件等,因此它們是屬于外顯部分;認知策略和態(tài)度兩個部分屬于內在層次上的提高,而且彼此之間互相關聯(lián),態(tài)度需要以認知作為鋪墊,才能最終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p
25、><p> 第三章 智慧技能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p><p> 第3.1節(jié) 辨別、概念學習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的關系</p><p> 辨別是在物理唯獨或者是感覺上察覺出刺激差異的能力,是一種非?;镜闹腔奂寄埽瑫r它也是概念學習的前提條件。辨別一般來說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物,因此加涅也稱之為“多重辨別”,在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情境中十分常見。</p
26、><p> 概念是一種思維的產物,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很多學科領域,包括信息技術操作課程中都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習都是圍繞著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來展開的,因此,概念學習對于信息技術課來說是也是十分重要的。</p><p> 如需在信息技術操作課課堂中進行概念的教學時,通常需要分為多個成分來講授,即概念的構成,分別是:概念名稱、概念屬性、例子、定義。可以采用如下步驟(以OFFICE常用軟件中
27、的窗口組成為例):1.向學生舉例,例子必須包含概念的基本特征,如展示WORD中的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狀態(tài)欄等2.與其它例子進行比較,可以打開其它OFFICE軟件,展示它的窗口組成3.對概念進行檢測,也就是讓學生根據概念的基本特質來進行鑒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反例。在學生對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就可以利用上機操作進行體驗,從而深化了解。</p><p> 第3.2節(jié) 規(guī)則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
28、課的關系</p><p> 規(guī)則是概念間關系的陳述,也可以理解成是多種關系連結在一起的概念。規(guī)則的學習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者是否能夠對某一類關系做出反應,使之能在不同情境下對學到的規(guī)則靈活運動。</p><p> 用加涅的觀點看,如果要檢測學生是否已經習得規(guī)則,必須要了解兩點:一、學生是否掌握規(guī)則中包括的各個概念;二、學生是否理解各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皺z測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歸根結底是看學生能
29、否做出證明這種關系的舉動?!?以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中計算數據傳輸率來說,數據傳輸率(KB/S)=采樣頻率(Hz)*量化位數(bit)*聲道數,也就是說,必須對等號后方的三個概念有一定層次的理解,否則只是空談。</p><p> 加涅認為的規(guī)則學習順序的觀點是,首先要告知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其次是回憶規(guī)則的子概念,然后對子概念之間的關系做好解釋,要求學生對所學的規(guī)則能夠列舉出正例和反例,最后是規(guī)則的正式應用。以W
30、ORD軟件中制作電子海報作為一個對應,步驟分別是:1.展示成品海報,告知學生海報的主要組成(標題、字體、段落的編排,圖片和藝術字的插入及編排等)2.引導學生對WORD的窗口組成、藝術字等概念進行回顧3.對學生未完成的作品進行指導,在表揚好的作品的同時,對一些學生的錯誤之處著重強調,指導其及其他同學改正4.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逐步完成或修改作品。</p><p> 第3.3節(jié) 高級規(guī)則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的關系&l
31、t;/p><p> 高級規(guī)則即問題解決,其主要步驟主要有:呈現(xiàn)問題、回憶舊知、教師指導。在問題呈現(xiàn)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必須要保證拋出的問題是有意義的,同時,問題必須是學生憑借自身的能力與教師提供的資源能夠解決的,教師同樣也要對問題的結果有一定程度上的預知來應對?;貞浥f知也就是從學生的長時記憶中提取有用信息。教師指導這一步驟是相對重要的,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原則,一定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是提示,例如在文檔
32、中插入圖片的過程中,教師會對圖片的版式作相應提示,避免已插入的圖片不能調整位置等問題的出現(xiàn)。</p><p>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為了更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1.創(chuàng)設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環(huán)境,班級秩序管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從學生心理層次考慮,使得學生覺得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自己的能力有了提升或是能力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從而產生自我價值感,增加后續(xù)學習的興趣和信心2.對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33、而言,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對問題解決的時間適當把握,問題結果適當放寬,鼓勵在原有結果上創(chuàng)新的想法,減少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產生的壓力3.提供給學生多種問題解決的途徑,除了可以直接給予提示外,還可以參與學生討論,傾聽學生的想法,提供自主學習的資源平臺;在學習形式上,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課堂靈活性的優(yōu)勢進行小組討論。最后,教師自身也要對學生抱有信心,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不斷進行鼓勵和問題強化,例如在初中的打字練習中,教師對基礎好的學生應進行表揚,對于
34、基礎薄弱的學生也應給予鼓勵,對其進步表示贊揚,以保證其在今后的打字練習中能夠繼續(xù)反復練習打到更好的效果。</p><p> 問題解決作為最為復雜的一個過程,還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水平、性格特點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長期關注,在學生解決問題時,教師應及時把握時機,并且針對不同學生,指導的方法也需要進行拿捏。雖然問題解決的探索和實施費時費力,但是考慮到其重要性還是非常有價值的。</p>
35、;<p> 第四章 動作技能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p><p> 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中動作技能的形成,是通過練習而逐漸地掌握一些動作技能的過程。從剛開始接觸某一動作技能到該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認知階段、分解階段、聯(lián)系階段和自動化階段。這四個階段有一定的先后順序而又相互聯(lián)系。</p><p> 第4.1節(jié) 認知階段</p><p>
36、; 屬于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課中動作技能的初級階段,同樣以初中課堂中打字練習為例,首先是通過對動作技能示范動作的觀察,來形成一個內部動作的意象。為了在實際過程中執(zhí)行該動作技能,形成目標意象,學生會根據自己擅長的方式對線索和相關信息進行一個編碼,這個編碼可以是視覺的,也可以是文字記錄的;可以是相對獨立存在的,也可以是孤立的。</p><p> 第4.2節(jié) 分解階段</p><p> 分解
37、階段可看作是由教師主導的,在這一階段中,教師將需要學習的動作技能(打字練習)分解成若干分解動作,學生根據教師的示范開始初步的嘗試,按順序逐個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將動作整體逐一分解,并試圖理解它們之間的構成方式,然后完成各個動作。這個階段的局限性在于,學生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分解動作中,不能控制全局并兼顧到細節(jié)。初學打字時,學生一半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指法上,即每個手指對應地放在哪個按鍵上,對鍵盤的生疏和對指法的過度關注往往會導致
38、打字極不流暢,而且初學時精神會過度緊張,眼神不停地在電腦屏幕和鍵盤之間跳躍。這是由于對新的被分解動作的不熟悉,各個動作程序之間還未形成緊密聯(lián)系,看上去既不連貫又顧此失彼。而且,新的動作與往日生活中形成的習慣動作不相符會產生矛盾,這也是對新動作產生干擾的原因之一。</p><p> 第4.3節(jié) 聯(lián)系階段</p><p> 在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使刺激和反應形成聯(lián)系并最終固定下來,把打字這
39、一整套動作形成整體,成為固定程序式的反應系統(tǒng)。動作所包含的刺激和反應的復雜性,使得這一過程比想象中的困難得多。學生在這一階段已經初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的動作,并且已經將其聯(lián)系起來,但是熟練度還遠遠不夠,外顯的特征主要就是在兩個動作交替的過程中出現(xiàn)短暫的停頓,注意力轉移不夠快。當這種動作交替的次數逐漸增加后,學生才開始慢慢地提高技能的結構層次,形成整體的協(xié)同動作。</p><p> 第4.4節(jié) 自動化階段</
40、p><p> 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中動作技能的形成是指已經形成整體的協(xié)同動作,且動作已經得到鞏固,各個動作之間的協(xié)調已經打到熟練,不需要特別的注意。由于能夠自如地運用動作技能,學生在這個階段的緊張感消失,而且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調節(jié),幾乎不依靠意識地快速靈活地完成動作。計算機打字在達到自動化階段后,學生可以完全不用去注意鍵盤,直接根據打字動作在大腦中形成的定性進行操作。</p><p>
41、第五章 與言語信息、認知策略以及態(tài)度的結合</p><p> 言語信息可以以多種形式呈現(xiàn)在學習者們的面前,包括口頭交流、文字、圖解等。三種言語學習的情境分別是名稱的學習、事實的學習和有組織的知識的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進行練習的前提中,包括了基礎概念的學習,而言語信息的作用即使為之提供必要的基礎。</p><p> 認知策略屬于特殊的智慧技能,它區(qū)別于其它智慧技能的特點是其技能的對
42、象:認知策略的對象是學習者自身認知過程,而其它智慧技能的對象則多是是在環(huán)境中的。認知策略在課堂中的體現(xiàn)即教會學生“如何去思考”。每個學生在智慧潛能上肯定存在差異,而認知策略的教學設計給了學生一個思考的機會。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中的一個優(yōu)勢也正是在于能夠給予學生較為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教師在向學生解釋教學策略的目的后,學生一般來說可以根據實際的操作慢慢體會出來,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策略被采用的情況。</p><p>
43、 在態(tài)度學習形成的若干指導原則中,也在較大程度上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點。比如:向學習者提供多種選擇信息、讓學習者根據要求為自己設立目標。</p><p><b> 結論</b></p><p> 將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與加涅的學習類型分類理論聯(lián)系,特別是其中的智慧技能和動作技能,可以得出以下結論:</p><p> ?。ㄒ唬┲袑W信
44、息技術操作課是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是中學教育中為數不多的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可供學生自我探究學習的課程。</p><p> ?。ǘτ谂c加涅的學習類型分類理論的結合而言,中學信息技術操作課更多地體現(xiàn)出了智慧技能和動作技能學習。教師可以從智慧技能的多個亞類分支入手,結合實際的教學環(huán)境,來進行教學策略的研究;動作技能則是對其學習的四個階段分析論證,考慮教
45、學內容的特點,改進教學策略。智慧技能和動作技能應該是最重要的操作課學習結果,而言語信息為之提供必要的基礎,認知策略在學生監(jiān)控自己的思維方面也會發(fā)揮重要作用,態(tài)度則在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操作習慣及禮儀等方面發(fā)揮作用。</p><p><b> 參考文獻</b></p><p> [1] R·M·加涅,W·W·韋杰.教學設計原理[M]
46、.第五版.王小明,龐維國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p><p> [2]馮俊彥,林春源,任釗.學習策略對動作技能認知效果形成影響的實驗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9</p><p> [3]朱立明,邢新華.加涅理論對教育技術學發(fā)展的影響[J].開放教育研究,2004(6)</p><p> [4]劉錦興.高中信息技術實踐課教學探討
47、[J].文理導航(中旬),2011(1)</p><p> [5]張寧.智慧技能與體育教學關系的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23(4)</p><p> [6]劉水平.學習策略理論在教學中的實踐[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6(4)</p><p> [7]王來紅,王樹明.動作技能內隱學習的方法學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11(
48、6)</p><p> [8]馬文婕.加涅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對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啟示[J].科教導刊,2011.6:75-83 </p><p> [9]梁玉清,張自軍,郭有強.基于加涅學習理論的教學策略探索與實踐——“以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1.9(9)</p><p> [10] R·M·加涅,
49、L·J·布里格斯.教學設計原理[M].王小明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p><p> [11]徐碧波.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與教學設計[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1,19(2):38-40</p><p><b> 致謝</b></p><p> 第一次寫論文的過程中,有許多格式和內容上的不明晰
50、,同時我論文思路的偏差和版式的錯誤給寫論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此要感謝給予指導的杜敏老師對我的幫助和包容。從論文初期開始,杜老師就對我的論文思路進行悉心引導,對于我不懂的地方專心講解并為我論文的撰寫推薦了很多優(yōu)秀的有價值的參考文獻。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再次向杜敏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也對幫助過我的同學表示衷心的感謝!</p><p><b> 附錄</b></p>
51、<p><b> 文獻綜述</b></p><p>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p><p>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信息技術已經受到很大重視,中學信息技術課自開設以來,其重要性也漸漸凸顯出來,作為中學課程中的一門副科,學校對其重視程度也正逐漸加強。從理論資料上可以得出,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大致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p&g
52、t;<p> 1. 滿足 21 世紀社會發(fā)展對社會成員的要求21 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如果信息技術課程不能為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學習、工作、生活與競爭的需要提供支持,就會使學生被信息化社會所淘汰。因為在信息化社會中,信息素養(yǎng)已成為和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不可或缺。從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說,缺乏信息素養(yǎng)就相當于信息化社會的新“文盲”。</p><p> 2. 符合
53、素質教育的要求,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信息技術課程要有利于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使信息技術課程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另一方面,未來的社會是終身學習的社會,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是主要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課程應該使未來的社會成員具備利用各種信息工具和各類信息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 , 這樣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質不斷發(fā)展。</p><p> 3. 要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
54、的學習工具,并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我們認為,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來改善自己的學習方式,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為了實現(xiàn)這一理念,在課程設計時應該加強“做中學”、“學中做”等實踐環(huán)節(jié)。 信息技術在學校的作用,不應僅局限于教學的媒體和工具,它是新的學習方式的支撐,更是一種新的文化,是教學資源和教學環(huán)境的延伸</p><p> 4. 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
55、主動性與認知發(fā)展水平</p><p>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特別是信息技術中有關技能的學習更是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與其他課程比較而言,信息技術課程有更大的主動發(fā)揮的余地,而失去了學生的主動性,課程就會死板、枯燥;再有,信息技術課程要體現(xiàn)出不同學段的目標,在內容上要與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相對應。</p><p> 加涅的學習類型分類理論</p><p> 根據文獻資
56、料記載,加涅傾注了畢生精力,找到了支配人類行為表現(xiàn)的5種學習結果。這5種學習的結果也稱5種習得的性能。他的學習結果分類主要包括認知、動作技能和態(tài)度三方面。認知主要包括下面的智慧、認知和言語。</p><p> 1、智慧技能。加涅認為,智慧技能的實質是人們應用符號辦事的能力??梢约毞譃樗膫€亞類:由簡單到復雜分別是辨別、概念、規(guī)則和高級規(guī)則。最簡單的智慧技能是辨別,即區(qū)分物體差異的能力。較高一級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
57、對同類事物的共同木質特征的認識。因此而有對事物作出分類的能力。再上去是規(guī)則。當規(guī)則支配人的行動時,我們便說,人在按規(guī)則辦事。運用概念、規(guī)則辦事的能力就是技能的木質。最高級的智慧技能是高級規(guī)則,是指運用簡單規(guī)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p><p> 2、認知策略。加涅認為認知策略是一種特殊的智慧技能,它與智慧技能的區(qū)別是:智慧技能是個體學會使用符號與環(huán)境發(fā)生作用,是處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認知策略是對內組織的技能,
58、它的功能是調節(jié)監(jiān)控概念和規(guī)則的使用,是處理內部世界的能力,是個體對認知過程進行調節(jié)與控制的能力。認知策略使用的先決條件是具備相應的智慧技能。</p><p> 3、言語信息。加涅所說的言語信息,有時又稱言語知識。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則稱之為陳述性知識。實際上都旨在表明在人所獲得的能力中一種最為熟悉的能力。即人用語言來表述信急的能力。加涅認為言語信急的學習不但是使學過的東西能逐字逐句地回憶出來,而且是要用自己的語言表
59、達出來。根據言語信息木身所具有的不同復雜程度,加涅區(qū)分出二類不同的言語信急形式:符號學習、事實學習、有組織的言語信息的學習。</p><p> 4、動作技能。加涅認為.動作技能有兩個成分:一是操作規(guī)則,一是肌肉協(xié)調能力。動作技能的學習就是使一套操作規(guī)則支配人的肌肉協(xié)調。是指個體不僅僅完成某種規(guī)定的動作,而且指這些動作組織起來構成流暢、合規(guī)則和準確的整體行為。</p><p> 5、態(tài)度
60、。加涅認為態(tài)度是一種能夠影響人對某一類物、某一類事或某一類人作出個人選擇的內部狀態(tài)。它是通過學習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影響人選擇自己行動的內部狀態(tài)。態(tài)度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二種成分。</p><p> 在此基礎上,加涅分析了影響這五類學習的不同的學習條件。他把學習條件分為必要條件與支持性條件。必要條件是學習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缺少它學習便無法產生;支持性條件是一般有助少學習的條件.缺少它,學習不一定不能產生。但其效率
61、不高。例如同,學習“功=力X距離”這一規(guī)則,必須先掌握什么是“力”和“距離”。只有先掌握了這兩個概念,才能進一步掌握這兩個概念構成的規(guī)則。因此,這兩個概念的掌握乃是該規(guī)則學習的必要條件。而動機、態(tài)度等條件,雖然有助于這一規(guī)則的學習,但不是非有不可的,屬于支持性條件。加涅揭示了五種學習結果的必要條件和支持性條件可供我們教學設計時參考。</p><p> How to use Gagne’s model of in
62、structional design in teaching psychomotor skills</p><p><b> ABSTRACT</b></p><p> Gagne’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the mental e
63、vents that occur when adults are presented with various stimuli and focuses on the learning outcomes and how to arrange specific instructional events to achieve those outcomes. Applying Gagne's nine-step model is an
64、excellent way to ensure an effective and systematic learning program as it gives structure to the lesson plans and a holistic view to the teaching. In this paper, we have chosen a routin</p><p> Keywords: G
65、agne’s mode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p><p> Introduction</p><p> 1Instructional events refer to actions of both teacher and learners during the teaching
66、 session. Selecting appropriate events and planning them in the right format and the right sequence is crucial in a successful lesson design. A lesson design is a plan showing the type of structional events, their order
67、and the kind of activity taking place in each event. In designing a lesson plan, there are 2 important factors: the objectives and the learners. In this paper, we have chosen a routine practica</p><p> Gagn
68、e’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p><p> Robert Gagne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foremost contributors to th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his theory has provided a great number of v
69、aluable ideas for trainers and teachers. Gagne’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the mental events that occur when adults are presented with various stimuli and focuses on th
70、e learning outcomes and how to arrange specific instructional events to achieve those outcomes. Gagne’s theories hav</p><p> The first step in Gagne’s theory is specifying the kind of outcomes to be achieve
71、d. He categorized these outcomes into five types: verbal information, intellectual skills, cognitive strategies, attitudes, and motor skills.</p><p> The second step is to organise appropriate instructional
72、 events. Gagne’s “Events of Instruction”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p><p> 1. Gaining attention</p><p> 2. Informing the learner of the objective</p><p> 3. Stimulating recall of
73、 prerequisite learning</p><p> 4. Presenting the stimulus material</p><p> 5. Providing learning guidance</p><p> 6. Eliciting the performance</p><p> 7. Providing
74、feedback</p><p> 8.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p><p> 9. Enhancing retention and transfer</p><p> Inserting a peritoneal drain is a motor skill, which corresponds to affective an
75、d psychomotor skill outcomes. The ideal number of learners for this kind of session is 4 or 5. The following instructional events can be organised for a lesson to teach insertion of a peritoneal drain:</p><p&g
76、t; (I) Gaining attention</p><p> When students arrive at class, their attention can be directed toward many other things, so in order for any learning to take place, first their attention must be captured
77、and their interest</p><p> should be aroused. Here are some examples: </p><p> 1) An abrupt stimulus change, such as gesturing or speaking loudly</p><p> 2) Starting the lesson w
78、ith a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 or interesting fact.</p><p> 3) Providing an interesting visual or sound stimulus. Depending on the audience, multimedia(like PowerPoint slides) can be used to combine photo
79、graphs, pictures, and sound.In our session, combining items 2 and 3 is a good starting point: a case scenario of a patient with ascites can be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relevant investigations/images, asking the learners a
80、bout the cas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curiosity motivates students to learn.</p><p> (II) Informing the learner of the objective</p><p> Early in each lesson students should encounter a list o
81、f learning objectives. This initiates the internal process of expectancy and helps motivate the learner to complete the lesson.</p><p> A direct statement can be used in our session: “upon completing this l
82、esson you will be able to”: </p><p> Consent the patient for insertion of a peritoneal drain</p><p> Identify the correct anatomical point</p><p> Identify the equipment required
83、</p><p> Prepare, position and monitor the patient</p><p> Understand and perform the correct</p><p> technique for insertion of a peritoneal</p><p> drain under fu
84、lly aseptic condition</p><p>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of securing, dressing and connecting the drain</p><p>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appropriate analgesia post procedure</p><
85、p> Complete the appropriate documentation in patient’s medical notes</p><p> (III) Stimulating recall of prerequisite learning</p><p> Associating new information with prior knowledge and
86、personal experience and getting the learners to think about what they already know can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process.</p><p> In our session, 20-30 minutes should be allocated for interactive discussion o
87、f the following:</p><p> Asking questions about previous observations and experiences, indications of inserting a peritoneal drain, relevant anatomy, findings on examination and relevant tests before the pr
88、ocedure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e.g. abdominal ultrasound)</p><p> (IV) Presenting the stimulus material</p><p> This event is where the new content is actually presented to the learner. Con
89、tent should be organised meaningfully, and explained and demonstrated using a variety of media.</p><p> In our session, different steps of the procedure should be explained: </p><p> How to co
90、nsent the patient, monitoring, equipment needed, positioning the patient, the technique of peritoneal drain insertion and how to secure the drain. </p><p> Finally, tests needed after the procedure (biochem
91、istry, cytology and microbiology tests on the fluid sample), and appropriate analgesia should be explained.</p><p> (V) Providing learning guidance</p><p> This event means showing what approp
92、riate actions constitute correct performance, plus additional suggestions, including use of examples, case studies,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and mnemonics to help learners encode information for long-term storage, or i
93、n simple terms, “make the stimulus as meaningful as possible”. As this is a practical procedure, if learners first observe the procedure they are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perform it themselves. The teacher shows the equip
94、ment and performs the pr</p><p> (VI) Eliciting the performance (practice)</p><p> The action now turns to learners. In this event, the learner is required to practice the new skill or behavio
95、ur. Eliciting performance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learners to confirm their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the repetition further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retention.</p><p> In our session, each one of t
96、he learners should get familiar with the equipment, demonstrate the sterile technique and perform the procedure on the dummy under direct supervision.</p><p> (VII) Providing feedback</p><p>
97、While observing each learner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 individual and immediate feedback and guidance can be provided and any questions can be answered. In addition, feedback from other learners observing the performance
98、 is very helpful.</p><p> (VIII)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p><p> At this point, the students demonstrat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without receiving additional coaching or hints. However, a sin
99、gle performance does not ensure that the new capability has been reliably stored and additional practice is needed. In our session, this will constitute demonstration of the whole procedure by the learner without prompt
100、or guidance. The main issue here is time and resources. If there is enough time, or if an additional session is organised, they can practice the procedure </p><p> (IX) Enhancing retention and transfer</
101、p><p> Once we are reasonably sure that the new capabilities are reliably stored, we can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that they will be retained over a long time period by providing practice and spaced reviews.<
102、/p><p> The repetition of learned concepts is an effective mean of enhancing retention, although often disliked by students. Additionally, transfer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new problems and situations is a g
103、oal of most instruction, but classroom time constraint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to achieve.</p><p> To enhance retention, the learners should practice the procedure on a dummy a few times. More frequent prac
104、tice broken by rest periods is more effective.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constitutes applying their skills in a clinical setting, while initially being supervised. The session can be closed by reviewing the key points, a
105、nswering the questions and asking for learners’ feedback.</p><p> In designing a session like this, several factors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objectives, setting, time, available resour
106、ces,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content, number of learner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preference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psychomotor objectives is to get the learners to perform and practice the activ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信息技術教學畢業(yè)論文2
- 中學信息技術論文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初探
- 信息技術教學畢業(yè)論文--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 畢業(yè)教育論文--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探討
- 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管理畢業(yè)論文
- 中學信息技術課評課稿
- 畢業(yè)論文-信息技術課中滲透德育的實踐與反思
- 信息技術教學畢業(yè)論文--中小學信息技術差異性教學
- 畢業(yè)論文(設計)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 信息技術應用現(xiàn)狀分析與研究畢業(yè)論文
- 畢業(yè)論文-信息技術設備的抗干擾研究
- 淺析如何上好中學信息技術課
- 中學信息技術
- 信息技術與物聯(lián)網關系研究畢業(yè)論文
- 信息技術對學校教育的影響畢業(yè)論文
- 論文信息技術與中學實驗課程整合
- 淺談中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探討
- 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學方法之我見
-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評價素養(yǎng)研究畢業(yè)論文
- 畢業(yè)論文信息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