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探討小關節(jié)分級切除術應用于經椎間孔入路腰椎后路椎間融合術的臨床療效。隨著人口老齡化,腰椎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多。這類病例在一定適應癥下需要手術治療,充分解除神經壓迫,重建脊柱穩(wěn)定性成為必要手段,而這種重要的治療手段----腰椎間植骨融合技術也在臨床中逐步創(chuàng)新、提高。其手術方法各不相同,但其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減壓、復位、固定、融合。近年來,腰椎融合手術不斷發(fā)展,應用廣泛,尤其更多應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椎間盤源性腰痛及腰椎不穩(wěn)證等等”。
2、目前,腰椎后路融合的手術方法主要包括:PLIF TLIF等。但是,臨床中有這么一類病人:“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伴椎間不穩(wěn)或狹窄;退變性腰椎不穩(wěn);單側神經根管狹窄;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等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椎管內無明顯致壓物,中央椎管狹窄不明顯,所以,有無必要采用PLIF或TLIF手術進入椎管、打開椎管?
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PLIF雖然可以通過一個手術切口同時行椎間融合和全椎管減壓手術。但其缺點是:切除范圍過大,損傷較大,手術時
3、間長,出現并發(fā)癥概率大,術后可能出現腰椎節(jié)段不穩(wěn)等并發(fā)癥。還有,我們都知道“PLIF手術方式要求在術中,往往需要將神經根和硬膜囊牽拉過中線,而這種不得已的、過度的牽拉可能造成硬膜囊和神經根的損傷,更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在L3以上節(jié)段,硬膜囊是缺乏活動度和被牽拉的空間的”,就顯得更加危險,另外,還有可發(fā)生硬膜外纖維化和硬膜外瘢痕形成等,另外,該手術還受手術節(jié)段限制,不可能大范圍,長節(jié)段地進行PLIF手術。TLIF手術雖然克服了PLIF手術切
4、除后方結構太多而易造成脊柱不穩(wěn)以及過度牽拉神經根及硬膜囊的弊端,并且TLIF手術無論在臨床療效上還是力學穩(wěn)定性上都與PLIF手術相當,但TLIF手術也有其缺點,切除了一側的關節(jié)突關節(jié),對脊柱的穩(wěn)定性總歸還是有影響的,對軟組織損傷也較大,手術時間也較長,手術難度較大,尤其是低位操作時,髂嵴給手術操作帶來一定影響,術后腰部力量減弱和慢性腰痛的發(fā)生。所以,我們對TLIF手術加以改良,提出自外而內的小關節(jié)分級切除這一手術入路,并觀察其臨床療效。
5、
方法:小關節(jié)分級切除理念由Abumi等在生物力學研究中較早提出,共分五級:“ A:保持正常脊柱結構;B:一側外側小關節(jié)切除1/4,即保留3/4;C:一側外側小關節(jié)切除1/2,即保留1/2;D:一側外側小關節(jié)切除3/4,即保留1/4;E:一側外側小關節(jié)全部切除,即是TLIF手術”。其結果表明:
?。?)單側腰椎小關節(jié)的不同分級切除對腰椎活動節(jié)段的前屈和后伸活動無明顯影響;
?。?)單側腰椎小關節(jié)切除范圍超過1/
6、2后,該實驗節(jié)段的側彎活動(尤其以向對側彎屈為甚)和軸向旋轉運動的穩(wěn)定性受到明顯破壞。
(3)當一側小關節(jié)切除超過1/2后,小關節(jié)和關節(jié)囊的限制失去了,就會導致腰椎活動節(jié)段的軸向旋轉范圍顯著增加”。
我們也沿用這一分級方法,A級保留全關節(jié),E級小關節(jié)全切除即是TLIF,B級保留小關節(jié)3/4,C級保留小關節(jié)1/2,D級保留小關節(jié)1/4。本組57例患者,均為由同一手術醫(yī)生執(zhí)行手術的病例。采用B級手術5例,采用C級手術52
7、例。
手術時選橫突根部中點進釘,可較常規(guī)進釘方向增大外傾角,可于術前從CT橫斷面片上了解椎弓根寬度及椎弓根外傾角度,避免植釘進入椎管。增大了置釘的外傾角度,釘尾及連接棒可較常規(guī)略偏外,即可適當增大手術操作空間的內外間距。
置釘后,自髂后嵴區(qū)取自體髂骨塊備用,然后即先予以撐開手術側的椎間隙,并固定連接棒,以增大手術操作空間的左右間距,即椎間隙上下間距。
髂骨翼較高的患者,影響S1置釘的外傾角,可先按估計L5-
8、S1椎間植骨塊大小予以鑿除髂骨翼骨塊,來充當植骨塊備用。
手術過程中,植入Cage前已安裝了連接棒,就限制了Cage植入的外傾角,所植入的Cage經術后CT復查顯示均偏外,不能很好符合Wolff定律,生物力學效果欠滿意。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近來設計了矩形彎棒,可增大操作時的外傾角度,所植入的Cage經術后CT復查也達到居中,位置理想,很好的符合了生物力學要求。
通過影像學手段、VAS疼痛評分、根據中華骨
9、科學會脊柱學組制定的腰背痛手術評分標準,對患者于術前、術后三個時間點的情況進行隨訪,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術前、術后3天、3月、12月進行數據采集,常規(guī)行X線正側位、伸屈位檢查,必要時行CT或MRI檢查;按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評分對患者逐一評分,以配對t檢驗方法進行統計學分析;按中華骨科學會脊柱學組腰背痛手術評分標準進行評分,按優(yōu)、良、可、差分級。
骨性融合標準:X線過伸過屈
10、位提示無椎間活動、并可見植骨塊或cage上下界面及周邊有骨橋形成。2mm薄層CT掃描,冠狀位及矢狀位重建確認有連接上下終板的骨橋形成。
術后一周,對每位患者均進行三維CT重建,獲取數據。所開骨窗范圍上、下緣之間的長度定為長(mm),內緣向外至棒的內緣之間的距離定為寬(mm)。由CT室固定一名醫(yī)務人員來進行測量,以減少誤差。設定字母A及字母B為本手術方式的寬與長,字母C及字母D代表TLIF手術方式的寬與長。
測得57對
11、數據,統計表現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算出長與寬的乘積,即開窗的面積(mm2)。TLIF均值為1624.0380,本術式均值為753.9702。差分的95%可信區(qū)間上下限分別為910.7076和829.42788,均值差值為870.06775。
結果:57例患者平均隨訪時間14.2月(3月~24月)。1例出現切口感染,抗感染治療2周后痊愈。無內固定松動、脫落、移位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腰痛VAS評分術前為6.2±2.2,術后為4.3±2.8,
12、術后3個月為3.2±1.6,術后12個月(或末次隨訪)為2.8±2.0;與術前相比,術后各隨訪時間腰痛VAS評分有所改善(P<0.05)。腿痛VAS評分術前:8.1±2.4,術后為4.8±1.7,術后3月為2.4±1.6,術后12月(或末次隨訪)為2.2±1.3;與術前相比,術后各隨訪時間VAS評分均有明顯改善(P<0.05)。按中華骨科學會脊柱學組腰背痛手術評分標準,手術優(yōu)良率為93%。所有患者術后3月均達到骨性融合。
所測
13、得的57套兩組不同術式開窗面積數值,用SPSS軟件處理,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t值為42.42,P<0.001。
統計分析說明,本術式在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對小關節(jié)突的保留以及維持術后腰椎穩(wěn)定性方面比TLIF有明顯優(yōu)勢。
結論:我們認為,在嚴格選擇正確的手術適應癥前提下,自外而內的小關節(jié)分級切除應用于TLIF手術的改良,可以提供足夠的操作空間,同時對于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減少術中對硬膜囊、神經根的干擾,維持術后腰椎穩(wěn)定性有重要意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單側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臨床應用初步報告
- 改良微創(chuàng)小切口經椎間孔入路腰椎融合術的臨床療效.pdf
- 單側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臨床應用的初步報告
- 腰椎經椎間孔入路椎間融合生物力學特性研究.pdf
- 經椎板關節(jié)突關節(jié)螺釘在兩節(jié)段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中的應用.pdf
- 術中肌電圖監(jiān)測在微創(chuàng)經椎間孔腰椎椎間融合術中的應用.pdf
- Wiltse椎肌間隙入路與傳統入路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治療椎滑脫癥的比較研究.pdf
- 后路椎體間融合與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治療腰椎滑脫癥的臨床療效比較.pdf
- 經椎間孔腰椎融合術的應用解剖和臨床研究.pdf
- 經側方腰椎椎間融合術的初步臨床應用.pdf
- 經椎間孔入路和經椎板間入路內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治療L5-S1椎間盤突出療效比較.pdf
- 斜外側入路椎體間融合術(OLIF)的臨床研究.pdf
- 單側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與后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治療中老年椎管狹窄患者的療效對比
- 微創(chuàng)與開放經椎間孔椎間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臨床對比研究.pdf
- xtube系統輔助椎間盤鏡下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的初步
- 改良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治療下腰椎退變性疾患.pdf
- 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步驟詳解
- 兩種入路在腰椎椎體間融合術中對小關節(jié)突關節(jié)累及的對比研究.pdf
- 橫突間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的基礎研究.pdf
- 改良型椎間隙撐開器在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中的應用及中期臨床和影像隨訪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