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超細粉體(superfine)技術是近幾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它是借助于特殊的機械力、射流能力或物理、化學作用,使普通物質超細化,而不改變其化學組成,但能使物質的表面及界面發(fā)生奇特的變化,在使用時可取得普通粉末所無法達到的超常效果.為了了解超細粉體的理化特性,我們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生物顯微鑒別、粒徑、松密度和比表面積測定等方法對中藥普通粉和超細粉體進行了表征.結果發(fā)現,中藥材經超細粉碎后,顆粒大小均勻,球性度提高,松密度也明顯提高
2、,比表面積也大大提高,顯微鑒定結果發(fā)現,超細粉體中大部分細胞已破碎,這樣可使有效成分較好地暴露出來,而不再需要通過以往的透壁釋放,從而使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中藥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往往與藥物的粉末細度有關,若能改善藥物的粉末細度,提高中藥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會大大提高臨床療效.為了探討藥材粉末的細度對丸劑溶出度的影響,以及丸劑本身粒徑的大小對溶出度的影響.本實驗采用了分光光度法對自制的各種二妙丸的體外溶出度進行了測定比較.
3、結果表明,超細粉的溶出速率明顯快于普通粉,且丸劑粒徑降低能提高體外的溶出速率,說明中藥的超細粉碎技術可以用于中藥丸劑以及微丸劑的制備.為劑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為探討超細粉體技術對劇毒中藥材毒性的影響.比較研究了普通馬錢子粉與超細馬錢子粉對小鼠的急性毒性實驗,所得數據用"改良寇氏法"計算得:普通馬錢子粉LD<,50>為223.95mg/kg,超細馬錢子粉LD<,50>.為198.09mg/kg.用藥物累積法測定普通馬錢子粉與超細馬
4、錢子粉ig時的表征藥物動力學參數.結果發(fā)現兩種粉末均符合一室開放型模型,測得T<,max>分別為1.30h、0.31h; C<,max>分別為131.2mg·kg<'-1>、176.5mg·kg<'-1>;AUC分別為1461.7mg·kg<'-1>·h、702.1mg·kg<'-1>·h;CL分別為0.1054mg·kg<'-1>·h<'-1>、0.2108mg·kg<'-1>·h<'-1>.為了進一步考察兩種粉末在體內的藥物
5、動力學參數,對小鼠單劑量給藥后,以士的寧為指標,用HPLc法測定在不同時間點的血藥濃度.結果發(fā)現馬錢子粉在體內的吸收符合一室開放型模型,普通粉的主要藥物動力學參數為:T<,max>=0.36h,C<,max>=2.49ng·ml<'-1>,AUC=34.69ng·ml<'-1>·h,CL=2.8830 ng·kg<'-1>·h<'-1>.超細粉的主要藥物動力學參數為:T<,max>=0.39h,C<,max>=4.94 ng·m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馬錢子質量控制及口服給藥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pdf
- 中藥復方制劑“寵康”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pdf
- 馬錢子總生物堿及其脂質體的藥物代謝動力學與毒性研究.pdf
- 鹽酸青藤堿控釋微丸的研制及其藥物動力學研究.pdf
- 麝香保心丸和黃連解毒湯的藥物動力學研究.pdf
- 麝香保心丸揮發(fā)性成分藥物動力學研究.pdf
- 二妙丸應用
- 藥物動力學模型
- 馬錢子總堿囊泡凝膠的藥代動力學研究.pdf
- 藥物效應動力學
- 藥物動力學試題
- 藥物動力學概述
- 大鼠口服朱砂的藥物動力學和毒代動力學研究.pdf
- 藥物的熱分析動力學研究.pdf
- 第二章 藥物效應動力學
- 紅花水提物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和藥物效應動力學實驗研究.pdf
- 香連丸的質量標準及其活性組分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pdf
- 戊己丸提取物不同配伍的藥物動力學實驗研究.pdf
- 黃連上清丸的藥代動力學及血清藥物化學研究.pdf
- 鹽酸沃尼妙林經口服在豬體的藥物動力學及殘留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