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顱神經疾病的臨床應用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顱神經疾病主要包括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特發(fā)性偏側面肌痙攣、致殘性位置性眩暈、原發(fā)性舌咽神經痛、單側致殘性耳鳴等,這些疾患往往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本研究包括:
  研究一:1)三叉神經痛的致病因素以神經血管沖突學說為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MRI測量患者及正常受試者后顱窩、三叉神經周圍部分腦池的容積,探討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發(fā)病機制;2)探討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預后影響因素。
  研究二:1

2、)面肌痙攣的致病因素以神經血管沖突學說為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MRI測量患者及正常受試者后顱窩及后顱窩內腦脊液的容積,探討面肌痙攣患者的發(fā)病機制;2)探討面肌側方傳導反應(LSR)和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中的應用價值和意義。
  研究三:探討顱神經Ⅷ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眩暈、耳鳴的療效。
  研究四:探討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fā)性舌咽神經痛的療效。
  方法:
  研究一:1)我們使用3D-

3、MRI容量分析法分析了26例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和20例健康對照組,分別測量了后顱窩、三叉神經周圍部分腦池及三叉神經的體積,比較病例組與健康對照組的后顱窩體積,以及病例組健側及患側三叉神經周圍的部分腦池及三叉神經體積的差異。并用相應的統(tǒng)計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2)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所收治67例原發(fā)性三叉痛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門診及電話回訪12個月至34個月,平均21.5個月,收集患者年齡

4、、性別、病程、疼痛部位、壓迫性質、壓迫程度、減壓效果等數(shù)據(jù),與預后之間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研究二:1)我們使用MRI容量分析法分析了40例面肌痙攣患者和20例健康對照組,比較病例組與健康對照組的后顱窩及后顱窩腦脊液體積,并用相應的統(tǒng)計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2)我院神經外科從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收治的面肌痙攣患者中,33例在面肌側方傳導反應(LSR)和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BAEP)監(jiān)測下行顯微血管減壓術,分析患者術中神經電

5、生理監(jiān)測結果和術后療效的關系。
  研究三:對12例耳鳴,其中8例合并眩暈患者實施了乙狀竇后入路顱神經Ⅷ微血管減壓術,12例患者均進行6~48月的隨訪以判斷治療效果。
  研究四:我院自2002.3-2011.9年間行顯微外科神經手術共治療16例舌咽神經痛患者,其中顯微血管減壓術14例,顯微血管減壓術同時行舌咽神經根及迷走神經根上部1根絲切斷術2例,隨訪平均年限為4.2年。并在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間,我們對顯微血

6、管減壓手術治療的89例面肌痙攣患者,在術中觀察舌咽神經與血管、舌咽神經根與迷走神經根絲的顯微解剖關系。
  結果:
  研究一:1)病例組后顱窩體積較健康對照組后顱窩減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患側三叉神經體積及三叉神經周圍部分腦池體積較健側明顯變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本組67例患者中,典型三叉神經痛患者59例,非典型性三叉神經痛患者8例,43例為動脈性壓迫(SCA、AICA、VA);2

7、例為靜脈性壓迫(V);1例為蛛網膜增厚壓迫;12例為動靜脈聯(lián)合壓迫(SCA+V、AICA+V);4例為兩支動脈聯(lián)合壓迫(SCA+AICA);5例未見明顯壓迫。所有患者均行三叉神經顯微血管減壓術,術中可見36例為單純接觸壓迫;14例為接觸并存在神經移位;9例為神經血管間存在粘連;3例為粘連合并神經移位;5例未見明顯壓迫。其中59例獲完全減壓,3例未能完全減壓,另有5例無明顯壓迫,未能在術中判斷神經根是否充分減壓。至隨訪結束為止,本組67例

8、患者中,50例患者術后立即痊愈,8例術后3日~6個月內逐漸痊愈,共占患者總數(shù)的86.6%;7例術后癥狀偶有發(fā)作,但疼痛程度明顯減輕,無需服藥,占患者總數(shù)的10.4%,其中3例術后出現(xiàn)對側眼眶部壓痛;1例(1.5%)術后復發(fā),1例(1.5%)術后癥狀無任何改善。采用兩組獨立樣本非參數(shù)檢驗比較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三叉神經痛術預后結果顯示兩者間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17)。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患者年齡、性別、患側、發(fā)病類型等對預后的

9、影響結果顯示,年齡、性別、患側與預后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發(fā)病類型、病程、壓迫程度、減壓程度與預后之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病程長短、壓迫程度、發(fā)病類型、減壓程度等與預后的關系結果顯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二:1)病例組平均后顱窩容積為157.9±14.9cm3,健康對照組后顱窩容積為161.7±15.1cm3,病例組及對照組后顱窩腦脊液容積分別為16.98±7.

10、9cm3,18.79±5.8cm3。病例組后顱窩及后顱窩腦脊液容積與健康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33例患者術中均記錄到LSR波形,術中LSR消失28例,未消失5例。LSR消失組術后有效率100%,未消失組2例患者出院前癥狀消失,隨訪1個月又有2例癥狀消失。經統(tǒng)計學分析,LSR消失組效果好于未消失組。術中LSR消失與術后臨床癥狀緩解相符。術中BAEP波形中V波降低50%以上或消失4例,術后有3例發(fā)生不同程度聽力障礙。<

11、br>  研究三:術后5例患者自覺耳鳴消失,5例患者自覺耳鳴減輕2級(劉蓬耳鳴程度分級),2例患者耳鳴癥狀無改善。8例合并眩暈患者術后眩暈癥狀減輕6例,2例癥狀眩暈無改善。術后1周出院時3例眩暈癥狀消失,3例眩暈癥狀減輕,2例癥狀眩暈無改善。隨訪6月以上5例耳鳴消失患者無復發(fā),2例術后自覺耳鳴減輕患者6月后耳鳴消失,3例術后自覺耳鳴減輕患者癥狀進一步改善,2例術后自覺耳鳴減輕患者癥狀無變化。4例眩暈癥狀消失,2例眩暈癥狀減輕患者癥狀無明

12、顯改善,1例眩暈無改善患者癥狀6月后輕度改善,1例眩暈癥狀無改善。無不良反應發(fā)生。
  研究四:14例患者術后即刻疼痛全部消失,2例術后疼痛明顯減輕,在第2~3天后消失。隨訪末期所有病人沒有疼痛發(fā)作,治愈率為100%。89例顯微手術中探查觀察發(fā)現(xiàn)舌咽神經根與迷走神經根絲的解剖關系有4種類型。
  結論:
  研究一:1)本研究中三叉神經痛患者后顱窩體積及其結構與臨床血管壓迫神經學說有明顯相關性,后顱窩體積的的減少將導致

13、血管壓迫到神經并產生臨床癥狀?;紓热嫔窠浻捎陂L期壓迫導致體積萎縮。MRI容積分析法可以很好地測量后顱窩、三叉神經周圍的部分腦池及三叉神經體積。2)顯微血管減壓術是目前唯一針對三叉神經痛病因的治療方法,療效明確,預后較好,應作為首選治療方法。顯微血管減壓術對于典型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效果要優(yōu)于非典型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年齡、性別、患側對預后無影響,而發(fā)病類型、病程長短、壓迫程度、減壓程度均對預后有一定影響。因此對于三叉神經痛的患者應早診斷

14、、早治療,避免典型性三叉神經痛轉變?yōu)榉堑湫托匀嫔窠浲炊绊戭A后,此外,術中應注意探查三叉神經全程,保證減壓充分,提高手術療效。
  研究二:1)本研究中面肌痙攣患者后顱窩及及后顱窩腦脊液體積與臨床血管壓迫神經學說無明顯相關性。MRI容積分析法可以很好地測量后顱窩、及后顱窩腦脊液體積。2)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過程中應用面肌側方傳導反應和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監(jiān)測,有助于提高手術有效率,判斷預后情況,減少術后聽力障礙的發(fā)生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