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國是世界上食管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在中國十大惡性腫瘤死亡率中,食管癌死亡率居第四位。我國90%以上為鱗狀細胞癌。放射性治療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但食管癌預后差,中晚期患者治療后5年生存率不足20%。雖然研究表明吸煙、飲酒過度、肥胖和營養(yǎng)缺乏都可能引起食管癌,然而,即使暴露于相同環(huán)境因素的人群中也只有少部分個體罹患食管癌。另外,臨床中也常常發(fā)現(xiàn)即便是相同的病理類型和分期的患者接受相同的治療方案后,其治療后副作用及生存率均存
2、在巨大的差異。上述情況提示個體的遺傳因素可能在食管癌易感性、治療效果和預后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內在因素或外在環(huán)境因素中各類理化、生物致癌因子均可對細胞DNA造成損傷,以致引起DNA結構和序列的改變,增加增殖性細胞的基因組不穩(wěn)定性。在人體細胞內,DNA損傷可以通過DNA損傷修復系統(tǒng)來修復,修復能力的不足可以增加個體罹患食管癌的危險度,影響治療效果和預后。目前認為,不同個體DNA修復能力的差異是由遺傳決定的,可能是DNA修復通
3、路中某些核心基因的多個功能性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的綜合作用引起的。
目前關于DNA修復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和食管癌易感性、治療效果和預后關系的研究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樣本量小(<1000例),統(tǒng)計學分析把握度不夠,結果重復性差;2)較少考慮基因-環(huán)境交互作用;3)用來闡明基因多態(tài)性可能的生物學機制的功能學研究匱乏;4)臨床轉化研究較少。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的研究以>1000例中國漢族人群食管鱗癌患者和>1
4、000例與之匹配的無腫瘤病史的正常人為研究對象,采用以醫(yī)院為基礎的病例-對照研究方法、候選基因和功能性位點為主的SNP選擇策略,篩選了DNA修復通路中6個代表性基因(XPC,ERCC2,ERCC5,F(xiàn)EN1,hOGG1和NEIL1)的12個功能性SNP位點,Taqman基因型檢測技術,探討DNA修復基因SNP與食管癌發(fā)病風險之間的關系及可能存在的基因-環(huán)境交互作用。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檢測細胞和癌旁組織中不同基因型相關的mRNA表達水平,
5、從體內外水平探尋DNA修復基因功能性SNP可能的生物學機制。最后,在187例僅接受根治性放療或放化療的食管鱗癌患者中,采用病例-病例研究方法,用Taqman基因型檢測技術對DNA修復通路中6個候選基因(XRCC1,F(xiàn)EN1,hOGG1,NEIL1,RAD51和WRN)的12個功能性SNP進行基因型分型,探討DNA修復基因SNP位點與食管癌放療后急性放射性肺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總生存期的關系。
本研究為揭示DNA修復基因SNP
6、和食管癌易感性及可能的生物學機制提供理論依據,也為今后食管癌的個體化預防和診治提供重要參考。
第一部分 DNA修復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和食管癌易感性的關聯(lián)研究及功能探討
目的:DNA修復基因在食管癌的發(fā)生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功能性SNP位點可能通過改變DNA損傷修復的能力而影響個體罹患食管癌的易感性。我們對DNA修復基因功能性SNP位點進行分析,探尋它們與食管癌易感性的關系,同時探討其可能的生物學機制。
7、材料與方法:我們以1126例食管鱗癌患者和1131例年齡、性別匹配的健康對照為研究對象,采用以醫(yī)院為基礎的病例-對照研究方法,候選基因和功能性位點為主的SNP選擇策略篩選了6個DNA修復基因(XPC,ERCC2,ERCC5,F(xiàn)EN1,hOGG1和NEIL1)的12個功能性SNP位點,采用Taqman法進行基因型分型,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和多因素降維(MDR)分析不同基因型的主效應、聯(lián)合效應和環(huán)境-基因交互作用,同時用假陽性報告率
8、(FPRP)檢驗真實的關聯(lián)。在此基礎上,我們在125例食管鱗癌癌旁組織標本中檢測基因型相關的mRNA表達水平;同時從數據庫中下載了來源于4個種族270名正常人的基因型數據和相對應的B淋巴母細胞系中基因mRNA表達水平,通過線性回歸模型趨勢檢驗評估不同人群SNP基因型對mRNA表達水平的影響。
結果:在單個位點分析中,3個基因的3個SNP位點與食管鱗癌的發(fā)生顯著相關,分別是ERCC2 rs238406、ERCC5 rs22961
9、47和FEN1 rs4246215。在危險型基因型聯(lián)合分析中,食管鱗癌的發(fā)病風險隨著ERCC2、ERCC5危險型基因型的數目增加而增加,呈現(xiàn)很好的劑量-反應效應(Ptrend=0.007)。在分層分析中,ERCC2rs238406 TG/TT基因型攜帶者較GG基因型攜帶者,ERCC2≥1個危險型基因型攜帶者較未攜帶危險型基因型者,均顯著提高累計吸煙劑量>16包年的個體食管鱗癌發(fā)病風險,都達到了1.58倍,且同質性檢驗發(fā)現(xiàn)層間差異達到統(tǒng)計
10、學顯著性(P=0.036和P=0.050)。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和多因素降維(MDR)一致發(fā)現(xiàn)ERCC2rs238406變異基因型與累計吸煙劑量之間存在交互作用(P=0.018)。假陽性報告率(FPRP)檢驗證實上述關聯(lián)是可信的。線性回歸模型趨勢檢驗發(fā)現(xiàn)在B淋巴母細胞系中,ERCC2 rs238406等位基因G→T的改變影響ERCC2 mRNA表達水平,其趨勢在亞洲人群中達到統(tǒng)計學臨界值(Ptrend=0.098),在歐洲人群中
11、達到統(tǒng)計學顯著性(Ptrend=0.011),但在中國漢族人群中無統(tǒng)計學意義(Ptrend=0.960),其它與食管癌易感性相關的SNP位點對mRNA表達水平均無影響。
結論:本研究是目前為數不多的探索DNA修復基因功能性SNP與食管癌易感性關聯(lián)性的大樣本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DNA修復基因的遺傳變異與食管癌的發(fā)病風險相關,還需要更大的樣本及進一步功能學研究去驗證。
第二部分 DNA修復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和食
12、管癌放療后損傷及生存關系研究
第一節(jié) DNA修復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和食管癌放療后損傷的相關性研究
目的:DNA修復基因在輻射造成的DNA損傷修復中起著重要作用,其功能性SNP位點可能通過改變DNA損傷修復的能力而影響患者對放療的反應性。我們對DNA修復基因功能性SNP位點進行了分型,探尋DNA修復基因SNP位點與食管癌放療后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發(fā)生之間的相關性。
材料與方法:我們選擇于2008年
13、1月~2011年12月期間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進行根治性放療或放化療的食管鱗癌患者。從DNA修復基因中選擇6個基因(XRCC1、hOGG1、FEN1、NEIL1、RAD51和WRN)的12個功能性SNP位點。治療前留取外周血標本,Taqman方法進行基因型分型。放射治療中及治療后評價急性放射性肺炎和食管炎發(fā)生情況(評價標準為CTCAE v4.0),評價終點為≥2級急性放射性肺炎和≥2級急性放射性食管炎。采用Cox危害風險回歸模型進行相
14、關性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計算危害風險比及95%可信區(qū)間。
結果:共入選187例符合標準的食管鱗癌患者,其中男性138例,女性49例,中位年齡64歲。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發(fā)生的中位時間分別是放療開始后的第35天和第24天,共有28例患者(15.0%)發(fā)生了≥2級急性放射性肺炎,42例患者(22.5%)發(fā)生了≥2級急性放射性食管炎。V20被發(fā)現(xiàn)和≥2級急性放射性肺炎相關,年齡和LE50被發(fā)現(xiàn)和≥2級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相
15、關。攜帶有NEIL1rs4462560 GC/CC基因型的患者較GG基因型的攜帶者發(fā)生≥2級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危害風險減低(校正后HR=0.39,95% CI=0.16-0.95,P=0.037)。同樣的相關性也發(fā)生在≥2級急性放射性食管炎中(校正后HR=0.42,95% CI=0.21-0.86,P=0.017)。
結論:NELL1基因的功能性SNP位點可能是食管癌放療后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發(fā)生的獨立預測因素,該結
16、果需要更大的樣本及功能學研究中去驗證。
第二節(jié) DNA修復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和食管癌放療后生存的相關性研究
目的:DNA修復基因功能性SNP位點可能通過改變DNA損傷修復的能力而影響食管癌患者放療后生存情況。我們對DNA損傷修復基因功能性SNP位點進行分型,探尋DNA修復基因SNP位點與食管癌放療后總生存期之間的相關性。
材料與方法:我們選擇187例于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
17、院進行根治性放療或放化療的食管鱗癌患者。用Taqman方法對DNA修復通路中6個基因(XRCC1、hOGG1、FEN1、NEIL1、RAD51和WRN)12個功能性SNP位點進行基因型分型。評價終點為總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法進行基因型與總生存期相關性的單因素分析,用Log-rank法檢驗兩組生存曲線差異是否有統(tǒng)計意義。采用Cox危害風險回歸模型進行相關性多因素分析。
結果:生存隨訪截止時間是2013年1月,97
18、例患者(55.1%)死亡,中位生存期為11個月,79例患者(44.9%)存活,中位生存期為27個月。1-,2-和-3年的總生存期分別是70.5,49.9和43.4%。腫瘤TNM分期和LGTV-P被發(fā)現(xiàn)和總生存期相關。攜帶WRN rs2725335 GA/GG基因型的患者較AA基因型攜帶者延長總生存期(校正后HR=0.43,95% CI=0.22-0.86,P=0.017)。攜帶HOGG1 rs1052133 CC基因型的患者較GG基因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食管癌預后和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的關系.pdf
- MicroRNAs相關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食管癌遺傳易感性研究.pdf
- 單核苷酸多態(tài)與食管癌放療療效及生存的研究.pdf
- DNA修復基因XRCC1和MGMT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宮頸癌易感性的關系.pdf
- 核苷酸切除修復基因XPC、XPD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食管癌、賁門癌的關聯(lián)研究.pdf
- DNA修復基因和毒物代謝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與膀胱癌遺傳易感性.pdf
- DNA修復基因XPA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肺癌遺傳易感性的研究.pdf
- 食管癌放療敏感性相關單核苷酸多態(tài)研究.pdf
- 核苷酸切除修復基因多態(tài)性與焦爐工DNA損傷及肺癌易感性的關系.pdf
- DNA損傷修復基因XPG、XPC、WRN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pdf
- 食管癌患者生存期與單核苷酸多態(tài)和免疫功能狀態(tài)關系.pdf
- DNA修復基因和致癌物代謝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與肺癌遺傳易感性.pdf
- DNA修復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與肝細胞肝癌的遺傳易感性.pdf
- CLOCK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乳腺癌易感性的關系.pdf
- Toll樣受體2、4和9單核苷酸基因多態(tài)性與肝細胞癌易感性的關系.pdf
- 抑癌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鼻咽癌遺傳易感性研究.pdf
- 食管癌(ADH1B)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食管癌發(fā)病風險研究.pdf
- DNA修復基因XPD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卵巢癌的關聯(lián)研究.pdf
- DNA損傷和DNA修復基因多態(tài)與食管癌風險.pdf
- DNA修復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非霍奇金淋巴瘤遺傳易感性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