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背景與目的:
早在三百多年前被譽為歐洲法醫(yī)學之父的意大利醫(yī)生Paul明確指出:死亡時間(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推斷是法醫(yī)學鑒定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準確的死亡時間的推斷在很大程度上為偵察工作提供線索、劃定偵察范圍、確定嫌疑人有無作案時間、或者確定案件性質、闡明作案過程均有價值[1]。近幾十年來,國內外法醫(yī)工作者在死亡時間的推斷方面使用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免疫組織化學,分子生物學等
2、方法取得可喜成果。但鑒于死后尸體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自身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等,尤其是自溶和腐敗的影響,迄今,還沒有找到一種方法對準確推斷PMI具有相同程度的敏感性[2]。因此,準確的PMI推斷尚需綜合多種手段和方法進行評估。對于死后早期時間的推斷,目前的推斷方法較多;而死后較長時間尤其是腐敗尸體死亡時間的評估方法則相對較少,推斷的誤差也相對較大,且至今尚缺乏精確而簡便的方法,因此死亡時間的評估尤其是死后較長時間的評估至今還是法醫(yī)學的難題
3、之一。
為此,本實驗將生物力學理論和技術應用于PMI的推斷,探討了尸體軟組織的生物力學性狀的時序性變化與PMI的關系,進而將法醫(yī)生物力學應用到PMI的推斷,使法醫(yī)生物力學(forensic biomechanism)的應用進一步得到擴展和延伸。同時,本實驗運用計算機圖像數字分析(Computer digital image analysis)技術,對肝細胞HE染色下進行病理學圖像的體視學分析與量化處理,并將其應用于法醫(yī)病理學P
4、MI的推斷,為病理學的發(fā)展趨勢——量化病理學在法醫(yī)學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并進一步結合尸體主要臟器的常規(guī)形態(tài)學觀察,探討其與PMI的關系。
材料與方法:
清潔級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3~3.5月齡,體重250~300g,用頸脫位法處死后,立即置于恒溫箱內,分0、6、12、18、24、30、36、42、48、60、72、96、120、144、168、192h時間組,提取胸部皮膚、腹壁肌肉、胸主動脈、大腸和小腸進行生物
5、力學指標檢測,每組5只,檢測極限載荷、應力、應變等軟組織生物力學指標。同時,提取全腦、最大葉肝臟、全心、左肺最大葉、左腎進行 HE切片染色和鏡下觀察,觀察組織細胞的自溶和腐敗的形態(tài)學變化;并對肝細胞進行體視學觀察和量化處理,檢測肝細胞的核面積、核漿比、核漿光密度比和核異形指數,探討其與PMI的關系。
結果:
1、大體及鏡下改變
大體改變:死后尸體主要經歷了尸僵、尸綠、毛發(fā)脫落、腹部膨脹至“巨人觀”,軟化塌陷
6、的過程,腹腔內臟器逐步液化。
鏡下改變:腦、心、肺、肝、腎等實質器官組織形態(tài)隨PMI呈一定規(guī)律性變化,腦自溶相對較快,48h即難以取出,心臟自溶速率較慢,96h仍可見心肌纖維。各組織細胞均經歷嗜堿性逐漸減弱、嗜酸性逐漸增強的過程,細胞核染色質由逐漸聚集到最后突破核膜溶解。
2、軟組織生物力學性狀
皮膚具有最大的極限載荷,平均為11.67N;小腸的極限載荷最小,平均僅為1.37N。皮膚、小腸死后18h內均呈較
7、明顯下降趨勢(YPMI=31.03-1.26XML,r=-0.985和YPMI=49.6-25.1XML,r=-0.956)。皮膚18~36h轉呈上升趨勢,36h后又呈緩慢下降趨勢,但相鄰各點差別無統(tǒng)計意義。小腸18h后無明顯變化趨勢。肌肉與大腸的規(guī)律較為相似,24h內均呈較明顯下降趨勢,相鄰各點差別均有統(tǒng)計意義(YPMI=42.6-5.18XML+,r=-0.992和YPMI=58.1-7.83XML,r=-0.988)。之后,變化趨
8、勢不明顯,稱之為“平臺期”。其中,肌肉24~96h呈平臺期,之后緩慢下降,但96~168h相鄰各點差別具統(tǒng)計意義(YPMI=173.9-23.8XML,r=-0.97);大腸24~72h呈平臺期,之后緩慢下降(YPMI=231.7-44.1XML, r=-0.981)。血管死后變化趨勢不明顯。
血管的應變最大,平均為4.12,但變化趨勢無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其他組織24h內均呈明顯下降趨勢,下降速率較快,直線方程分別為皮膚:YP
9、MI=55.1-45.6X應變,r=-0.974;肌肉:YPMI=45.5-36.8X應變,r=-0.993,大腸:YPMI=59.29-55.1X應變,r=-0.991小腸:YPMI=56.7-90.6X應變,r=-0.997。24h后肌肉與小腸變化趨勢不明顯;皮膚24~72h呈平臺期,72h后呈現緩慢下降趨勢,72~96h無統(tǒng)計意義,96小時后下降趨勢具有統(tǒng)計意義;大腸與皮膚較為相似,24~72h呈現平臺期,72~192h呈下降趨勢
10、(YPMI=297.7-333X應變, r=-0.991),120h后各時間點的差別具有統(tǒng)計意義。
各組織的最大應力變化趨勢與極限載荷趨勢較為一致,血管仍無明顯規(guī)律,其他組織在24h內下降趨勢較明顯。24h后,除小腸未見明顯趨勢外,均有下降趨勢,但較24h內緩慢。
3、肝細胞病理圖像分析的量化指標
肝細胞核面積變化不穩(wěn)定,隨PMI的變化趨勢不明顯。核漿比總體呈逐漸下降趨勢,其中,0h~36h差別顯著(P<0
11、.05)。36h~60h呈緩慢上升趨勢,但二者差別無統(tǒng)計意義(P>0.05)。60h~72h下降明顯,有統(tǒng)計意義(P<0.05)。核漿光密度比總體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36h內呈逐漸上升趨勢,36h達峰值,相鄰點間差別具有統(tǒng)計意義(P<0.05);24h與36h差別明顯(P<0.01)。36h~72h呈逐漸下降趨勢,相鄰點時間點差別均有統(tǒng)計意義。異形指數72小時內呈逐漸上升趨勢(YPMI=-699.5-512.1XID,r=0.982)。
12、
結論:
1、尸體各器官組織形態(tài)學時序性變化與 PMI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與水中尸體比較,其自溶和腐敗發(fā)生的早約12小時。因此,根據在死后各時段的器管組織細胞的時序性形態(tài)變化特點,可大約估算 PMI,同時,提示日常法醫(yī)病理學檢驗時應注意鑒別生前彌漫性病變與死后自溶腐敗性變化,應爭取盡早在死后24小時內尸檢或冷凍保存尸體。
2、尸體皮膚、肌肉、大腸、小腸軟組織的極限載荷、應力、應變隨 PMI的延長呈逐漸下降
13、的時序性趨勢,在死后不同時間段的下降速率明顯不同,存在各自的推斷PMI的“窗口期”和互補性,綜合各組織的各項指標亦能提高 PMI推斷的準確性。提示軟組織生物力學指標及其檢測方法可以作為推斷PMI的一種較客觀、簡便的技術手段。
3、病理學圖像量化分析技術應用于PMI推斷,證實了常規(guī)HE染色的肝細胞的核漿比、核漿光密度比、異形指數均較好地反映肝細胞的自溶腐敗程度,其中,核漿光密度比呈現先上升后下降趨勢,核漿比和異形指數呈線性下降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水中大鼠尸體軟組織生物力學性狀及臟器量化病理形態(tài)時序性變化的實驗研究.pdf
- 尸體空腸組織生物力學和生物化學時序性變化推斷死亡時間的研究.pdf
- 尸體腎臟生物力學和生物化學時序性變化推斷死亡時間的研究.pdf
- 尸體主動脈壁生物力學和生物化學時序性變化推斷死亡時間的研究.pdf
- 皮膚組織生物力學和生物化學時序性變化推斷死亡時間.pdf
- 骨骼肌組織生物力學和生物化學時序性變化推斷死亡時間的研究.pdf
- 生物軟組織及替代品生物力學性能研究.pdf
- 乳腺超聲彈性成像的臨床應用及其組織病理學和生物力學基礎研究.pdf
- 尸體肝組織推斷死亡時間的生物化學和生物力學的研究.pdf
- 組織病理學實驗
- 肝組織生物力學性狀和形態(tài)結構時序性變化及其構效關系推斷死亡時間研究.pdf
-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大鼠的股骨生物力學變化特點研究.pdf
- 慢性缺氧-肺氣腫大鼠膈肌生物力學特性變化的實驗研究.pdf
- 微波對大鼠骨組織生物力學骨傳導性骨誘導性的實驗研究.pdf
- 部分液體通氣肺組織病理學變化的實驗研究.pdf
- 超聲波測量軟組織生物力學特性診斷系統(tǒng)的研究.pdf
- 牙體組織生物力學
- 大鼠骨質疏松生物力學實驗方法的評估.pdf
- 幾類細胞的生物力學實驗研究.pdf
- 人體關節(jié)生物力學實驗及仿真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