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探討分析乳腺癌術后放療與否對亞型和預后關系的影響。
方法:收集2008年所有在河北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行首次乳癌手術的患者病歷資料,其中符合入組條件的為716例,根據術后免疫組化ER、PR、HER-2及Ki-67表達情況,按照2011年St.Gallen國際乳腺癌共識標準分為luminal A型、 luminal B-HER2陰性型、luminal B-HER2陽性型、HER2過表達型和三陰型。因本研究中HER2(++)
2、病人未查FISH,定義為未分類組。對所有病人進行隨訪,隨訪起始時間為手術日期,終止時間為2014年7月1日或死亡、失訪日期。隨訪內容有復發(fā)、轉移、死亡及相關治療等。以亞型分類和放療與否為主變量,收集與分析的協(xié)變量包括手術年齡,月經狀態(tài),手術方式,腫瘤大小,病理類型、分級,受侵淋巴結數目,脈管瘤栓,術前及術后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結果變量為總體生存(OS)和無病生存(DFS)。連續(xù)性變量計算平均值(標準差)和中位數,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
3、ANOVA分析,分類變量計算百分數,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采用K-M曲線及Log-Rank檢驗分析OS和DFS。采用單多因素COX存活分析OS及DFS,并計算危險比(HR)及相應P值,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SPSS19.0和SAS9.2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結果:
1、人群整體資料
本研究總數為716例,平均年齡51.4歲(20-87),絕經前為52.7%(377例),行保乳術8%(63),行腋窩
4、清掃術95.4%(683),導管癌69.6%(498),小葉癌15.5%(111),病理腫瘤直徑大于2cm的為27.5%(197),受侵淋巴結數目大于3個的為19.1%(137),術后放療30.3%(217),內分泌治療71.2%(510),術后化療98.6%(706)。人群按亞型分類為:LA型30.0%(215)、LB1型21.6%(155)、LB2型10.5%(75)、HER2陽性型6.8%(49)、TN型8%(57)、未分類組14
5、.5%(104),無免疫組化資料者為8.5%(61)。人群中位隨訪時間為71.4個月,總體死亡率為10.5%(75)、治療失?。ㄋ劳?復發(fā)+轉移)率為14.9%(107)。
2、放療組與非放療組人群資料比較
放療組(217例)與非放療組(499例)在年齡分布、乳腺切除、腋窩清掃、病理腫瘤大小、脈管瘤栓、病理分級、受侵淋巴結數目方面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資料顯示:放療組病人較非放療組病人分期偏晚,符合放療病人
6、選擇傾向。但各亞型在兩組間的分布無差異(P=0.112)。
3、各亞型人群資料比較
在總體人群中,各亞型在年齡分布上有邊緣性統(tǒng)計學差異(P=0.060),在內分泌治療及病理分級上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亞型中平均年齡最小的為LB2型(48.7歲);病理Ⅲ級比例最高的為TN型(15.8%)。其他腫瘤大小、陽性淋巴結數目、脈管瘤栓等各亞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10)。
在非放療組中,各亞型在年齡分布
7、、內分泌治療、病理分級等方面和總體人群相似;此外,研究顯示各亞型在病理類型上存在差異(P=0.002),LA和LB1小葉癌比例比較高,分別為20.5%和14.7%。
在放療組中,各亞型分布與總體人群及非放療組類似。各亞型在內分泌治療方面存在相關性(P<0.05)。
4各組亞型間OS分析
在總體人群中,各亞型總體死亡率為,LA:7.4%(16/215)、LB1:13.6%(21/155)、LB2:6.7%(5
8、/75)、HER2+:8.2%(4/49)、TN:12.3%(7/57)、未分類組:14.4%(15/104)。對各亞型單因素COX分析中,LB1和未分類組病人在總體死亡方面比LA病人有高達85%和101%的危險;但多因素分析其預后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10),然而其相應的HR值為1.632和1.591,提示有預后差的傾向。
在非放療組中,各亞型總體死亡率為,LA:6.8%(11/161)、LB1:11.6%(11/95)、L
9、B2.:3.9%(2/51)、HER2+:5.7%(2/35)、TN:8.3%(3/36)、未分類組:11.6%(8/69)。對亞型的單、多因素COX分析顯示:各亞型OS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10),然而多因素分析中LB1和未分類組的HR值分別為2.055和1.353,仍提示兩組有預后差的趨勢。
在放療組中,單多因素COX分析顯示各亞型OS無差異(P>0.10)。
5、各組亞型間DFS分析
在總人群中,各亞
10、型治療失敗率LA:10.2%(22/215)、LB1:20.0%(31/155)、LB2:10.7%(8/75)、HER2+:14.3%(7/49)、TN:19.3%(11/57)、未分類組:20.2%(21/104)。對亞型的單因素COX分析中,LB1、TN和未分類組病人在治療失敗方面比LA病人有高達95%、96%及107%的風險;在多因素分析中,LB1和未分類組病人仍存在這種差異(P<0.05),而TN病人這種差異消失。
11、在非放療組中,各亞型治療失敗率LA:6.8%(11/161)、LB1:17.9%(17/95)、LB2:5.9%(3/51)、HER2+:8.6%(3/35)、TN:13.9%(5/36)、未分類組:14.5%(10/69)。對各亞型的單因素COX分析顯示:LB1和未分類組病人在治療失敗方面上比LA病人有高達172%和120%的危險;多因素分析顯示LB1病人仍存在這種差異(P=0.005),而未分類組這種差異消失。
在放療組中
12、,單多因素COX分析顯示各亞型DFS無差異(P>0.10)。
6、放療與否對OS和DFS影響分析
在總體死亡率方面,非放療組為8.6%(43/499),放療組為14.8%(32/217);單因素COX分析顯示:在總生存方面放療組HR值為1.631,提示放療組病人預后差(P=0.036);但多因素分析逆轉了放療組HR值,為0.662(P=0.220),兩組預后無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放療是預后的有益因素。
在總體治
13、療失敗率方面,非放療組為11.0%,放療組為24.0%。在進行無病生存方面分析時,放療組HR值,單因素分析時為2.115(P=0.000),多因素分析時為0.772(P=0.336),更明顯的提示了放療是有益因素。
7放療和亞型二維OS及DFS分析
以放療組LA型為參照,二維單因素分析顯示:各亞型間OS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10);多因素分析顯示:非放療組的LB1有較高的總體死亡率(HR=2.706),有邊緣性統(tǒng)計
14、學意義(P=0.091)。
在DFS分析方面,多因素分析顯示:非放療組LB1病人有較高的治療失敗率(HR=2.279),有邊緣性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提示放療在無病生存方面的益處。
另外,本研究通過亞型與放療的交叉項進行單及多因素COX分析,結果顯示:從放療對亞型的OS和DFS影響來看,二者無交叉影響(P>0.20)。
結論:
1、 LB1型有較低的總體生存和無病生存,以非放療病人明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乳腺癌根治術后放療
- 乳腺癌保乳術后放療進展
- 乳腺癌手術保乳與否對患者術后放療期間生活質量變化的影響.pdf
- 探討乳腺癌術后放療應用的研究.pdf
- Ki-67表達程度對乳腺癌術后放療價值的影響.pdf
-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和改良根治術后放療的價值.pdf
- 乳腺癌術后放射治療規(guī)范
- 全腦放療與否及劑量對乳腺癌腦轉移的生存影響分析.pdf
- 乳腺癌分子亞型的預后關系及意義.pdf
- 乳腺癌術后放射治療規(guī)范
- 乳腺癌術后放射治療進展
- 功勞木液噴涂對乳腺癌術后放療的減毒作用.pdf
- 乳腺癌術后放療后急性放射性肺損傷相關因素分析.pdf
- 術后放療對改良根治術后T1-2N1M0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臨床價值及對不同分子亞型患者的預后影響.pdf
- 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放療與改良根治術療效觀察.pdf
- 乳腺癌各分子亞型的臨床特點和預后分析.pdf
- 左乳腺癌術后放療致心臟損傷的心肌血流灌注臨床研究.pdf
- 中國部分地區(qū)乳腺癌術后放療方式變化的調查.pdf
- 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轉移率對術后放療的指導作用.pdf
- 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的臨床特點和預后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