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目前發(fā)展較為成熟并且應用相當廣泛的一種內窺鏡(十二指腸鏡)與介入放射學技術相結合的技術。隨著幾十年不斷的技術開發(fā)及創(chuàng)新,內鏡下乳頭肌切開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術(endoscopic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內鏡下支架引流
2、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等技術相繼出現(xiàn),廣泛應用于治療膽總管結石及其復發(fā)、梗阻性黃疸等膽胰疾病。同時膽道內超聲(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 IDUS)技術的出現(xiàn)有助于膽管良惡性狹窄的鑒別診斷,尤其是膽道直視下活檢(如Spyglass等)對于明確膽管良惡性狹窄具有確診意義,又將ERCP的診斷價值提高到嶄新的階段。ERCP檢查以及相關治療技術的
3、施展無不需要準確、快速的選插進入膽管或胰管。選擇性插管技術是ERCP成功的關鍵,并且精準的經十二指腸主乳頭選擇性插管技術,往往能避免或減少ERCP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穿孔等)。然而在一些先天性解剖結構異常、憩室旁乳頭、憩室內乳頭、膽總管下段結石嵌頓、壺腹部腫瘤、胰頭占位擠壓或侵及十二指腸降段等特殊情況下,由于乳頭大小、位置、開口方向異常及十二指腸腔操作空間受限,存在困難膽管插管的情況,標準的選擇性插管技術已經不能滿足
4、治療的需要。約有5%-15%左右的病例常規(guī)膽管插管技術不能成功,并且長時間的重復操作會導致ERCP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增加,甚至診斷、治療失敗。
目的:在收集ERCP操作過程中困難膽管插管(difficult biliary cannulation,DBC)病例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困難膽管插管的發(fā)生概率、常用操作技術與技巧,比較不同操作技巧的安全性、有效性,指導臨床治療的開展。
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201
5、6年1月,在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消化內科行ERCP治療的病例資料,篩選出困難膽管插管的病例。將困難膽管插管定義為:應用常規(guī)方法(導絲引導下三腔切開刀插管)經十二指腸乳頭選插膽管時,因乳頭位置偏斜,乳頭膨大或水腫,乳頭偏小,乳頭開口不明確,憩室旁乳頭/憩室內乳頭,腫瘤侵犯乳頭或者膽胰手術等因素,操作者插管10分鐘內無法進入膽管或反復進入胰管,并且觸碰乳頭5次以上的插管??偨Y困難膽管插管時的常用操作技術,主要為(1)預切開法;(2)雙導絲法
6、;(3)長鏡身法(需結合造影導管輔助插管)。比較不同操作技術的插管成功率,術后的并發(fā)癥等;并將預切開法分針狀刀乳頭肌預切開法、經胰管乳頭括約肌預切開法兩個亞組進行分析。另外將困難膽管插管病例按乳頭大小、形態(tài)、開口角度等分為:乳頭偏斜組(乳頭開口偏斜)、乳頭膨大組、乳頭偏小組、正常乳頭組,比較各組中三種困難膽管插管技術的成功率的差異。統(tǒng)計分析每組困難膽管插管技術病例的成功率與ERCP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結果:6年內收治的1
7、859例行ERCP治療病例中,篩選出符合入組條件的困難膽管插管病例106例,成功98例,失敗8例,困難膽管插管總成功率為92.45%。
一、三種插管技術中,預切開法(per-cut)成功率86.11%,雙導絲法(doubleguidewire technique,DGT)成功率55.17%,長鏡身法(造影導管輔助插管)成功率57.14%,三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為減小Ⅰ類誤差的概率,調整檢驗水準后進行組間比較
8、顯示:(1)預切開組成功率大于雙導絲組成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67(0.05/3);(2)預切開組成功率大于長鏡身法組成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67;(3)雙導絲法組與長鏡身法組比較,成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67。亞組分析中預切開組分為:(1)針狀刀乳頭肌預切開術(needle knife precut spincterotomy,NKPS)組成功率84.62%;(2)經胰管乳頭括約肌預切開術(trans
9、pancreatic sphincterotomy, TPS)組成功率80.49%,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二、乳頭偏斜組(乳頭開口偏斜)、乳頭偏小組、乳頭膨大組、正常乳頭組四個分組中,將預切開技術、雙導絲技術、長鏡身技術列為三個亞組進行分析。乳頭偏斜組中,三個亞組成功率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為減小Ⅰ類誤差的概率,調整檢驗水準后進行組間比較顯示:預切開亞組(成功率91.67%)比雙導絲亞組(成
10、功率50.00%)成功率高,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167(0.05/3));預切開亞組(成功率91.67%)比長鏡身法亞組(成功率53.33%)成功率高,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167);雙導絲亞組(成功率50.00%)與長鏡身法亞組(成功率53.33%)相當,(P>0.05,N<40 Fisher精確概率法)。預切開亞組分析中:針狀刀預切開法(成功率100%)與經胰管括約肌預切開法(成功率85.17%)之間差距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1、,N<40 Fieher精確概率法)。
其他乳頭情況下,三個亞組成功率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其中乳頭膨大組組間差異P>0.05;乳頭偏小組組間差異P>0.05;正常乳頭組組間差異P>0.05,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三、ERCP術后并發(fā)癥包括:(1)一過性高淀粉酶血癥共33例,總發(fā)病率為34.25%,三種操作技術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ERCP術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 P
12、EP)共8例,總發(fā)病率為7.50%,均為輕癥胰腺炎。三種操作技術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感染共18例,總發(fā)病率16.67%,三種操作技術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無并發(fā)癥組共49例,占41.67%,三種操作技術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所有困難插管的病例中,無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等其它嚴重并發(fā)癥的病例。
結論:預切開技術(包括針狀刀預切開術和經胰管乳頭括約肌預切開術)、雙
13、導絲技術、長鏡身技術(造影導管輔助插管)都是安全有效的困難膽管插管技術,能顯著提高困難膽管插管的成功率,尤其是在乳頭有預切開空間的情況下,預切開技術優(yōu)于另外兩種技術(雙導絲法、長鏡身法);另外根據乳頭大小、形態(tài)、位置分組進行三種插管方式的比較時也提示:預切開技術在乳頭偏斜(開口偏斜)組中,比另外兩種技術具有更高的成功率。針狀刀預切開術和經胰管乳頭括約肌預切開術這兩類預切開技術,成功率相當,術后并發(fā)癥之間也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三種不同困難膽管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幾種輔助插管方法在ERCP選擇性膽管插管困難時的應用.pdf
- ERCP選擇性膽管插管困難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進展.pdf
- MRCP對ERCP膽管插管難度的預測價值.pdf
- 困難ercp的診治策略
- 困難氣管插管的處理
- ERCP術后膽管炎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分析.pdf
- ercp操作困難及對策
- 胰管支架對膽總管結石插管困難患者ERCP術后胰腺炎的預防作用.pdf
- 氣管插管及困難
- 乳頭括約肌預切開術(Precut)在ERCP插管困難時的應用及安全性研究.pdf
- 盲探氣管插管裝置在困難氣管插管中的應用
- 影響ERCP手把手培訓學員插管成功率的危險因素分析.pdf
- 困難氣管插管的評估及應對措施
- 超聲預測困難氣管插管綜合系統(tǒng)的建立.pdf
- ERCP在膽道術后膽管良性狹窄中的應用.pdf
- ERCP與PTCD治療急性膽管炎的對比觀察.pdf
- 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急診ERCP取石的安全性分析.pdf
- 咬上唇試驗預測困難氣管插管的臨床研究.pdf
- 統(tǒng)計模型在氣管插管困難預測中的應用.pdf
- 治療性ERCP術后胰腺炎危險因素分析及鼻膽管引流的防治作用.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