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1.對前期研究選取的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后,行磁共振DWI序列檢查并測量骶髂關節(jié)面下骨髓區(qū)的ADC值,與對照組(即AS治療前組,均為前期研究組內患者)比較,評價水分子擴散狀態(tài)改變情況。
2.進行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序列(DCE-MRI)檢查,繪制感興趣區(qū)的信號強度-時間關系(TIC)曲線,記錄TIC曲線類型及相關數(shù)據(jù),并計算增強因子Fenh、增強斜率Senh及達峰時間Tmax值,分析、評價強直性脊柱炎骶
2、髂關節(jié)病變區(qū)治療前后的強化特點及血流灌注狀態(tài)的改變情況。
3.探討相應部位ADC值與Fenh、Senh值之間的相關關系,分析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
4.以骨髓水腫SPARCC評分量化AS骶髂關節(jié)炎嚴重程度,探討ADC值與SPARCC評分之間的相關回歸關系,為強直性脊柱炎炎癥狀況及炎癥嚴重程度預測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jù)。
材料和方法:
回顧性收集經(jīng)中西醫(yī)藥物治療后的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48例,于高場強磁共振
3、(3.0T)下進行骶髂關節(jié)檢查,檢查序列包括軸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斜冠狀位脂肪抑制T2WI序列、彌散加權成像序列以及動態(tài)增強掃描序列,獲取多組MRI圖像。將圖像通過GE MRAW4.6工作站處理、分析,根據(jù)DWI序列圖像選取感興趣區(qū),測量、記錄AS患者雙側骶、髂側關節(jié)面下骨髓區(qū)的表觀擴散系數(shù)(ADC)值。將所測數(shù)據(jù)與對照組ADC值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Wilcoxon符號秩檢驗(使用SPSS13.0軟件),P<0.05具
4、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DCE-MRI序列的多組圖像,選擇感興趣區(qū)(標準如下:①選取病變明顯的區(qū)域;②病變不明顯時選取骶側/髂側區(qū)盡可能大的范圍),并繪制信號強度-時間關系(TIC)曲線,記錄TIC曲線類型及所示曲線圖上標識的起始信號強度(SIo)、最大信號強度(SImax)及達峰時間(Tmax),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計算半定量指標增強因子Fenh和增強斜率Senh,通過以上兩指標評價AS骶髂關節(jié)炎炎癥嚴重程度;并將獲取Fenh、Senh
5、值與對照組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Wilcoxon符號秩檢驗),從數(shù)值量化角度評價AS治療前后血流灌注狀態(tài)及炎癥嚴重程度改變情況。
骨髓水腫SPARCC評分:選取斜冠狀位脂肪抑制T2WI圖像上骶髂關節(jié)顯示良好的連續(xù)6層圖像,將每側骶髂關節(jié)劃分為4個象限(1骶上,2髂上,3髂下,4骶下),后根據(jù)水腫累及范圍、深度和信號強度進行評分。單層圖像每側骶髂關節(jié)最大評分為6分,雙側為12分;連續(xù)6個層面的圖像得分最大值為72分。
相關性
6、分析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
1.ADC值與增強因子Fenh;
2.ADC值與增強斜率Senh;
3.ADC值與SPARCC評分。
結果:
1.病例組(AS治療后組)骶髂關節(jié)關節(jié)面下骨髓區(qū)ADC平均值(×10-4mm2/s)如下:髂骨側為(4.34±0.55),骶骨側為(3.96±0.23),病例組的髂骨、骶骨骨髓區(qū)ADC平均值均低于對照組,病例組與對照組相對應數(shù)據(jù)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7、0.05)。
2.病例組48例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檢查中,TIC曲線類型表現(xiàn)如下:均為Ⅱ、Ⅲ型曲線顯示,未見Ⅰ型曲線出現(xiàn)。其中髂骨側Ⅱ型曲線為46條,Ⅲ型曲線50條;骶骨側Ⅱ型曲線38條,Ⅲ型曲線58條。其中病例組Ⅱ型曲線總例數(shù)(84條)比對照組(124條)減少。
3.病例組骨髓區(qū)Fenh值:髂骨側為(75.90±17.97)%,骶骨側為(73.28±15.67)%;骨髓區(qū)Senh值:髂骨側為(33.96±11.36)
8、%min,骶骨側為(31.92±8.15)%min。Tmax值:髂骨側為(138.67±26.60)s,骶骨側為(140.19±19.88)s。其中,重度炎癥為15個骶髂關節(jié),慢性或隱性炎癥為81個骶髂關節(jié);病例組重度炎癥部位較對照組(54個骶髂關節(jié))明顯減少。病例組與對照組各組間Fenh、Senh及Tmax值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病例組骶髂關節(jié)髂側、骶側ADC與Fenh間呈高度正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shù)
9、分別為r=0.744、r=0.702;髂側ADC與Senh間呈高度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shù)為r=0.738,骶側ADC與Senh間呈中度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shù)為r=0.547。上述各對應組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病例組骶髂關節(jié)ADC均值與骨髓水腫SPARCC評分具有高度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shù)為r=0.784,兩者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者間回歸關系表達為:Y=-64.420+21.262X(Y:骨髓水腫S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場強磁共振DWI聯(lián)合DCE-MRI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評價中的應用.pdf
- 強直性脊柱炎sparcc評分
- DWI及DCE-MRI對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活動性病變評價的臨床應用.pdf
-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評價中的應用.pdf
- 長蛇灸治療早期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研究.pdf
- 銀質針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療效研究.pdf
- 強直性脊柱炎臨床路徑
- 強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關節(jié)炎的高場MRI評價.pdf
- 強直性脊柱炎的mri診斷價值
- 強直性脊柱炎腰椎病變的磁共振診斷及評分價值.pdf
-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
- 如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效果好
- 強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關節(jié)病變的MRI應用.pdf
- 中醫(yī)分期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療效觀察.pdf
- 龍血竭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療效觀察.pdf
- 探討強直性脊柱炎早期臨床特點、早期診斷、治療及預后.pdf
- 強直性脊柱炎2015
- 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治療.pdf
- 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藥方大全
-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