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
自殺未遂是指個體在主觀上存在或產生死亡的想法或愿望之后,實施了結束自己生命的行動/行為,并造成自身一定程度的軀體損害,但該行動/行為最終沒有導致死亡的結局,自殺意念和軀體損害是自殺未遂發(fā)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自殺未遂是自殺死亡最可靠的預測指標,有自殺未遂史者再次自殺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群的20-40倍。自殺未遂發(fā)生率遠高于自殺死亡率,WHO的一項自殺行為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自殺未遂發(fā)生率為0.4%-4.2%。女
2、性自殺未遂者多于男性,15-44歲是自殺未遂行為發(fā)生的高峰年齡。雖然中國的自殺死亡率下降趨勢明顯,但中國的自殺未遂率可能并非如此,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自殺未遂率。中國人口基數(shù)大,無論是自殺死亡人數(shù)還是自殺未遂人數(shù)都位列世界第一,自殺問題仍是中國目前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問題。可見,中國的自殺的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開展自殺未遂及其危險因素的相關研究對自殺的預防控制和自殺的危機干預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通過對長沙市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急診室自殺未遂病
3、例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入的訪談,并嚴格匹配對照開展問卷調查,擬從社會人口學因素、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因素、軀體與精神疾病因素、人格特征因素、社會心理應激因素等方面對自殺未遂危險因素進行較全面、深入的分析,為今后開展自殺的預防控制工作及相關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jù)。
目的:
(1)探討長沙市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急診室自殺未遂患者的自殺行為特征;(2)比較自殺未遂組和對照組的社會人口學因素、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因素、軀體與精神疾病因素、人格特征因
4、素和社會心理應激因素的差異,探討自殺未遂的危險因素;(3)為自殺的預防控制、自殺未遂者的心理干預和治療以及相關的研究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jù)。
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屬于病例對照研究,研究對象分為自殺未遂組(病例組)和對照組。自殺未遂組采用整群抽樣的研究方法,即先從長沙市所有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隨機抽取3家,再對抽取的3家醫(yī)院急診室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期間連續(xù)就診的所有符合納入標準的自殺未遂患者進行
5、問卷調查和定性訪談。對照組按照與病例組同性別、同社區(qū)以及年齡(±2歲)相匹配后,采用單純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符合納入條件的社區(qū)居民進行問卷調查。
(2)研究內容和工具
采用一般情況問卷、生活事件量表、社會支持量表、抑郁水平評定量表、沖動性量表、Beek絕望量表、特質焦慮量表、應對技能量表、自殺意向量表等漢化版的量表調查自殺未遂組和對照組的社會人口學因素、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因素、軀體與精神疾病因素、人格特征因素、社會心理
6、應激因素等方面的內容。綜合運用Excel2007、SPSS18.0和AMOS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
結果:
(1)基本情況:132例自殺未遂者平均年齡(31.72±7.54)歲,男女性別比為1∶2.1,63.6%已婚且生活在一起,75.0%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6.7%的患者居住在農村;過半的患者夫妻關系差或一般,過半的患者與岳父/公公或岳母/婆婆的關系差或一般,男性自殺未遂患者遇到壓力或困難時能夠從家人
7、那里獲得幫助的比例顯著高于女性(P<0.05)。3.0%的自殺未遂患者在遇到壓力或困難時能夠尋求獲得心理醫(yī)生等專業(yè)人員的幫助。
(2)自殺行為特征:132例自殺未遂患者自殺高峰為5月,在4-6月份有集中趨勢(Z=25.237,P<0.05);109例居住地為農村的自殺未遂患者在3-7月份有集中趨勢,高峰為5月(Z=25.318,P<0.05),23例居住地為城市的自殺未遂患者無集中趨勢(Z=1.708,P>0.05)。132例
8、自殺未遂患者自殺高峰為12:01-20:00(Z=16.703,P<0.05)。50.8%(67/132)的自殺方式為喝農藥,28.8%為喝其它毒藥或過量服藥,9.8%為割腕。78.0%(103/132)的自殺場所為家里。53.8%無任何自殺準備,78.0%的自殺未遂者在行動前沒有與人提到自殺企圖,86.4%沒有后事安排,91.7%沒有留下遺言、遺書或有關日記。自殺直接原因排在前3位的依次為夫妻吵架,占27.0%(31/115);患生理
9、或精神疾病,占13.9%(16/115);生活壓力大、活著沒意思,占13.0%(15/115)。8.3%(11/132)有自殺未遂史;精神疾病總現(xiàn)患率為11.4%(15/132),男性的精神疾病現(xiàn)患率(20.9%,9/43)顯著高于女性6.7%(6/8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400,P=0.020);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有自殺未遂史的比例高于無精神疾病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19.558,P<0.001)。
(3)
10、相關因素比較:132例自殺未遂者社會支持評定總平均分為29.68±5.97分,對照為38.80±4.17分;對照組在社會支持總分以及社會支持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自殺未遂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自殺未遂者抑郁量表總平均分為28.68±11.49分,對照為10.47±7.68分,自殺未遂組在抑郁總評定分和郁情緒維度、軀體癥狀與活動遲滯維度、人際交往維度的評定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自殺未遂者自殺前1
11、年最常見的生活事件排前5位的依次為與配偶或同居者有激烈的爭吵(發(fā)生率為30.3%)、與配偶或同居者打架(16.7%)、與家庭成員激烈爭吵(16.7%)、遭遇丟面子受人歧視或被人誤會(15.2%)、收入下降(12.1%)。總負性生活事件發(fā)生率為75.0%,平均每個自殺未遂者發(fā)生2.38±2.34件負性生活事件。自殺未遂組在各相關負性生活事件的刺激量的評定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自殺未遂者沖動性人格特質總平均分
12、為11.33±3.14分,對照為9.67±3.65分,自殺未遂組在沖動性評定總分和非功能性沖動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而在功能性沖動總分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585,P=0.115)。132例自殺未遂者積極行動應對總平均分為35.11±10.75分,對照組為46.55±9.05分;自殺未遂者消極回避應對總平均分為36.17±8.80分,對照為35.27±8.29分。自殺未遂者特質焦慮水平平均得分為
13、52.28±5.90分,對照為41.92±5.77分;自殺未遂者絕望水平評分為60.83±9.13分,對照為44.71±7.15分;自殺未遂組特質焦慮水平和絕望水平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訪談時,132例自殺未遂患者57.6%有自殺意念,對照組7.6%有自殺意念。
(4)總體配對樣本的多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低(OR=9.981,95%CI:1.376-72.396
14、)、家庭地位低或一般(OR=2.982,95%CI:1.163-7.645)、高抑郁水平(OR=151.994,95%CI:14.679-1573.774)、高絕望水平(OR=28.888,95%CI:3.721-224.257)、高沖動性評分(OR=4.952,95%CI:2.072-11.838)是自殺未遂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而高社會支持水平(OR=0.008,95%CI:0.001-0.076)和遇壓力或困難能夠獲得幫助(OR=0.0
15、76,95%CI:0.012-0.501)是自殺未遂發(fā)生的保護因素;年齡與性別的交互作用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女性配對樣本的多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低(OR=7.919,95%CI:1.464-42.827)、婚姻狀況為不穩(wěn)定婚姻類型(OR=68.514,95%CI:2.094-2241.272)、高抑郁水平(OR=27.768,95%CI:5.146-149.844)、高絕望水平(OR=3.531,
16、95%CI:1.050-11.872)、高沖動性評分(OR=3.379,95%CI:1.228-9.299)是自殺未遂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而高社會支持水平(OR=0.002,95%CI:0.001-0.079)是自殺未遂發(fā)生的保護因素。男性配對樣本的多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低(OR=23.850,95%CI:2.831-200.891)、高絕望水平(OR=21.315,95%CI:2.473-183.6842)和
17、高沖動性評分(OR=11.926,95%CI:1.463-97.189)是自殺未遂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而高社會支持水平(OR=0.002,95%CI:0.001-0.062)和遇壓力或困難能夠獲得幫助(OR=0.024,95%CI:0.003-0.022)是自殺未遂發(fā)生的保護因素??傮w配對樣本中,絕望感與文化程度、社會支持存在負交互作用(P<0.05),抑郁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負交互作用(P<0.05);女性配對樣本中,絕望感與文化程度、社會
18、支持存在負交互作用(P<0.05),抑郁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負交互作用(P<0.05);男性配對樣本中,抑郁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負交互作用(P<0.05)。
(5)擬合的結構方程模型中顯示,絕望感作為中介變量對自殺意圖強度起作用,絕望水平對自殺意圖強度具有最強的正效應,總體效應為0.692;其次為沖動性人格,總體效應為0.438;焦慮的總體效應和間接效應均為0.426;社會支持總體效應和間接效應均為-0.322;抑郁的總體效應為0
19、.103,直接效應為0.036,間接效應為0.067。決策樹分析發(fā)現(xiàn),自殺未遂的高危特征群為:同時伴有絕望感、焦慮感、抑郁感的人群;同時伴有絕望感、焦慮感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同時伴有絕望感并發(fā)生負性生活事件的人群。
結論:
(1)女性自殺未遂患者約為男性的2倍,喝農藥是主要的自殺方式,自殺地點多發(fā)生在家中。自殺高峰時間點為12:01-20:00,農村的自殺未遂患者自殺高峰為5月;8.3%有自殺未遂史;精神疾病總現(xiàn)患率
20、為11.4%,其中男性為20.9%,女性為6.7%。
(2)文化程度低、高絕望水平和高沖動性評分是自殺未遂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而高社會支持水平和遇壓力或困難能夠獲得幫助是自殺未遂發(fā)生的保護因素;絕望感與文化程度、社會支持存在負交互作用,抑郁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負交互作用。低文化程度很可能是男女自殺行為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抑郁很可能是女性自殺行為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3)絕望感作為負性生活事件刺激量、焦慮、社會支持等因素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某大型綜合醫(yī)院急診室自殺未遂患者自殺行為特征及危險因素研究.pdf
- 沈陽市綜合醫(yī)院急診室自殺未遂者自殺方式調查及特征研究.pdf
- 沈陽市綜合醫(yī)院急診室自殺未遂患者家庭功能調查.pdf
- 綜合醫(yī)院急診室自殺未遂者精神障礙患病率調查及特征分析.pdf
- 沈陽市綜合醫(yī)院急診室自殺未遂患者干預的一年隨訪研究.pdf
- 廣西羅城縣自殺未遂者特點及自殺未遂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pdf
- 農村不同自殺意圖水平自殺未遂危險因素研究
- 農村不同自殺意圖水平自殺未遂危險因素研究.pdf
- 沈陽市綜合醫(yī)院急診室自殺未遂患者3個月干預的隨訪研究.pdf
- 沈陽市4家綜合醫(yī)院急診室自殺未遂患者干預的6個月隨訪研究.pdf
- 自殺未遂
- 自殺未遂住院患者自殺行為的應激敏感模型初探.pdf
- 自殺未遂者自殺行為的心理社會影響因素研究.pdf
- 抑郁癥患者自殺未遂的危險因素的研究.pdf
- 重慶市大學生自殺未遂及相關因素研究.pdf
- 農村自殺未遂結局及其相關因素的前瞻性隊列研究.pdf
- 100例自殺未遂連續(xù)樣本的研究.pdf
- 精神病自殺未遂患者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水平及其相關因素研究.pdf
- 大連市居民自殺意念、自殺計劃和自殺未遂的調查分析.pdf
- 自殺未遂者沖動內表型分析及相關基因的初探.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