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針灸方案治療抑郁相關失眠的臨床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0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1.通過對文獻進行計量可視化分析,分析針灸治療抑郁相關失眠的研究趨勢,為整合針灸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礎。
  2.通過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評價整合針灸方案治療抑郁相關失眠的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治療抑郁相關失眠提供有效方案。
  內(nèi)容與方法:
  1.文獻研究
  計算機檢索中英文數(shù)據(jù)庫:CNKI、萬方、CBM、VIP、PubMed、Cochrane CentralRegister等中關于針灸治療抑郁相

2、關失眠的文獻,檢索日期截止至2016年。在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基礎上,納入針灸治療抑郁相關失眠的隨機對照試驗,運用CNKI專業(yè)情報學分析系統(tǒng),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可視化分析,探討針灸治療抑郁相關失眠的研究趨勢。
  2.臨床研究
  于廣東省中醫(yī)院門診、微信平臺招募志愿者,共納入16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抑郁失眠患者。運用SPSS20.0軟件包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四組:整合方案組、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安慰組。
  (1)

3、整合方案組
  干預措施:a)針刺;b)精灸;c)皮內(nèi)針埋針。
  取穴:a)針刺取穴:百會、印堂、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合谷、太沖、照海(雙側(cè));b)精灸取穴:四花穴、引氣歸元、足竅陰、涌泉,2壯/穴;c)皮內(nèi)針取穴:雙側(cè)心俞、膽俞/厥陰俞、陽綱俞兩組交替。
  (1)操作:①針刺操作:常規(guī)消毒局部,均采用管針垂直拍擊進針,去掉針管后,合谷、太沖穴、照海,直刺0.5寸,小幅度均勻提插捻轉(zhuǎn)3次,以得氣為度

4、;百會向正后方、印堂向鼻尖方向斜刺30°,兩穴位進針均為0.5寸,小幅度均勻捻轉(zhuǎn)3次,以得氣為度,引氣歸元,直刺到達腹膜壁層。留針30min后出針。②精灸操作:用萬花油標記穴位,取艾絨少許,將其捏成規(guī)格為:底直徑2mm×高3mm的圓錐形艾柱,置于穴位上,用線香點燃,局部皮膚潮紅、灼痛時,迅速取走,每穴灸2壯;③皮內(nèi)針操作:使用顆粒型皮內(nèi)針,沿脊柱方向于皮下橫向刺入,針身刺入3-5mm,用醫(yī)用膠布粘貼固定。
  療程:每周兩次,隔兩

5、天治療一次,4周為一療程,共2個療程(8周)。
  (2)針刺+埋針組
  干預措施:a)針刺;b)皮內(nèi)針埋針。
  取穴、操作、療程同整合方案組。
  (3)針刺+精灸組
  干預措施:a)針刺;b)精灸。
  取穴、操作、療程同整合方案組。
  (4)安慰組
  干預措施:a)非穴位淺刺;b)安慰精灸;c)安慰埋針
  取穴:百會旁、印堂旁、合谷旁、太沖旁、照海旁。百會旁、印堂旁

6、:平各穴水平向左旁開1cm;合谷旁、太沖旁、照海旁:平各穴外側(cè)1cm,心俞旁、膽俞旁:平各穴向外旁開1cm。安慰精灸、安慰埋針取穴同整合方案組。
  ①非穴位淺刺操作:進針方法同方案組,但針身僅刺入穴位皮膚淺層0.2~0.3cm,且進針后不行手任何法。②安慰精灸操作:艾柱規(guī)格同上,用萬花油將艾柱底面浸濕(1mm),將其置于穴位上,以線香點燃,待其滅掉時,將其拿走。每個穴位進行2次。③安慰埋針操作:使用顆粒型皮內(nèi)針,將醫(yī)用膠布貼于穴

7、位上,將針尖不刺入皮膚,并用用膠布固定。
  (5)評價時點:療效評價周期為8周,治療結(jié)束后隨訪觀察3個月。評價時點分別為治療前基線期,治療第8周時、隨訪第1個月、隨訪第3個月。
  (6)療效評價:以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SQI)和HAMD-24項為主要結(jié)局指標;以ActiGraph記錄的睡眠效率、SF-36量表為次要結(jié)局指標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價和隨訪,并隨時記錄研究過程中的合并用藥情況、不良反應進行安全性評估。參照尼莫地

8、平法,基于PSQI減分率、基于HAMD減分率進行療效評價。
  (7)統(tǒng)計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都采用雙次錄入以提高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當雙側(cè)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意向處理法分析,對兩組剔除及脫落病人的缺失資料按最后一次的觀察結(jié)果填補后進行分析。基線的組間比較,計數(shù)資料選用卡方檢驗,若有單元格的期望值<1,或20%以上的單元格期望值<5,則運用Fisher精確概率法;計

9、量資料選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若總體有差異則通過Post Hoc Test進行兩兩比較,選擇LSD法;組間各指標評分值多時點總體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各量表各時點組間比較及各組組內(nèi)比較選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通過Post Hoc Test(LSD法);有效率比較選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
  結(jié)果:
  1.針灸治療抑郁相關失眠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
  (1)一般情況
  經(jīng)統(tǒng)計,于1989年至20

10、16年已發(fā)表抑郁失眠相關文獻共4319篇,最終納入46文獻進行分析,其中臨床試驗42篇,動物試驗4篇。納入的46篇文獻,總參考文獻211篇,共計被引用482次,總下載次數(shù)為16239次,平均每篇文獻的參考文獻有4.59篇,平均每篇文獻被引用10.48次,獻下載后被引用的比例為33.69%。
  (2)指標結(jié)果
  總趨勢圖顯示,針灸治療抑郁相關失眠文獻的發(fā)表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聚類分析結(jié)果顯示,針灸治療抑郁相關失眠文獻中以“照

11、海穴”作為關鍵詞出現(xiàn)較多。來源分布以期刊發(fā)文量為主;期刊等級較低;作者分布較零散;機構(gòu)以廣州中醫(yī)藥大學、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比重大。
  2.本團隊抑郁相關疾病文獻發(fā)表計量可視化分析
  (1)一般情況
  經(jīng)統(tǒng)計,于1989年至2016年符文彬教授團隊發(fā)表抑郁癥、失眠癥相關文獻共70篇,共納入59篇文獻進行分析??倕⒖嘉墨I數(shù)296篇,總被引數(shù)543次,總下載數(shù)15953次,每篇論文平均參考文獻數(shù)5.02篇,每篇文獻平

12、均被引9.2次,每篇論文被下載270.39次,下載被引比例為29.38%。
  (2)指標結(jié)果
  總趨勢圖顯示,本團隊近三年抑郁相關疾病文獻的發(fā)表量呈平穩(wěn)增長勢頭。根據(jù)聚類分析結(jié)果顯示,圍繞“臨床療效、隨機對照、睡眠障礙”為關鍵詞;穴位以“四關穴”、“印堂穴”、“八脈交會穴”為多。來源分布以期刊為主;發(fā)文量以中文核心期刊比重大;基金資助以國家級、省級課題為主;機構(gòu)以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省中醫(yī)院為主。
  3.臨床研究

13、
  本研究共納入病例160例,在研究過程中符合方案病例共計147例,其中完成全部16次治療及隨訪的患者共計21例,完成80%次治療的患者共計126例;共脫落或剔除患者13例:其中整合方案組脫落3例;針刺+埋針組脫落2例;針刺+精灸組脫落2例,安慰組脫落6例。
  (1)基線比較
  基線期,四組患者年齡、職業(yè)、性別、病程、治療史、各量表評分等進卡方檢驗或方差分析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前四

14、組受試者處于同一水平線。
  (2)主要指標
 ?、貾SQI
  四組治療各時點評分與治療前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第8周時,四組PSQI評分均與與隨訪1個月、隨訪3個月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成對比較顯示,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無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0.547、0.810);整合方案組、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與安慰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0.001,0.006

15、、0.002)。
  ②HAMD-24項
  四組治療各時點評分與治療前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8周時,四組HAMD評分均與隨訪1個月、隨訪3個月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成對比較提示: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無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0.274、0.092);整合方案組、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與安慰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0.000,0.000、0.000)。
 ?、刍?/p>

16、于ActiGraph記錄的睡眠效率(SE)
  組間比較:在8周、隨訪1個月整合方案組與安慰組存在差異(P值分別為0.026,0.010,0.003);隨訪3個月,整合方案組與針刺+精灸組、安慰組對比有差異(P=0.031);余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內(nèi)比較:整合方案組各時點時點睡眠效率均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刺+埋針組各時點睡眠效率均較治療前升高,差

17、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第8周與隨訪1個月、隨訪3個月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00,0.000)。針刺+精灸組各時點睡眠效率均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第8周與隨訪1個月、隨訪3個月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00,0.000)。安慰組各時點睡眠效率均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00,0.000,0.000,0.000);第8周與隨訪1個月、隨訪3個月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

18、0.000,0.000);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躍F-36
  SF-36總分
  第8周治療后,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安慰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02,0.000);與針刺+精灸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96);隨訪1個月,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安慰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04,0.002),與針刺+精灸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21);隨訪3個月,整

19、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安慰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01,0.045,0.001)。
  SF-36各維度評分
  組內(nèi)比較:整合方案組RP、VT、SF、RE、MH各時點評分有波動,差異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F、BP、GH、MH各時點評分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13,0.000,0.009,0.038)。針刺+埋針組PF、RP、GH、RE、MH各時點評分有波動,差異對

20、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P各時點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2);針刺+精灸組PF、RP、GH、RE各時點評分有波動,差異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P、VT、MH各時點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P值分別為0.009,0.041,0.43);安慰組PF、RP、BP、GH、VT、RE、MH各時點評分有波動,差異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間比較:在PF、RP、BP、VT、SF、RE、MH,7個維度

21、方面,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安慰組差異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GH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0);整合方案組與針刺+精灸組、安慰組GH差異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總有效率
  基于PSQI減分率的療效評價:
  治療8周末,四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7.5%,77.5%,75%,42.5%;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差異對比

22、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整合方案組與安慰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隨訪1個月,四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2.5%,70%,67.5%,32.5%,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差異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整合方案組與安慰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隨訪3個月,四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0%,65%,60%,22.5%,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差異對比無統(tǒng)

23、計學意義(P>0.05),整合方案組與安慰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基于HAMD減分率的療效評價:
  治療8周末,四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0%,75%,75%,60%;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安慰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15,0.030,0.000)。
  隨訪1個月,四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5%,72.5%,65%,42.5%,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

24、差異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整合方案組與安慰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隨訪3個月,四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0%,65%,62.5%,25%,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差異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整合方案組與安慰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4)敏感性分析
  合并用藥記錄:
  “治療期間四組患者使用抗抑郁藥/安眠藥總結(jié)”結(jié)果:整合方案組有6

25、例報告合并用藥,針刺+埋針組有8例報告合并用藥情況;針刺+精灸組報告有7例報告合并用藥;安慰組9例報告合并用藥。
  PSQI評分敏感性分析:
  剔除四組中合并用藥病例后,分析PSQI評分,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四組PSQI評分各時點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第4周PSQI評分組間對比,整合方案組與針刺+精灸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9);余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第8周PSQI評分對比,前三組與安慰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6、值分別為0.000,0.016,0.000);余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隨訪1個月組間對比,前三組與安慰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00,0.001,0.000)余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隨訪3個月組間對比,前三組與安慰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00,0.001,0.013),余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
  HAMD評分敏感性分析:
  剔除四組中合并用藥病例后,分析HAMD評分,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四組HAM

27、D評分各時點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第4周HAMD評分組間對比,整合方案組對比針刺+埋針組、針刺+精灸組、安慰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00,0.000);余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第8周HAMD評分組間對比,前三組與安慰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12,0.041,0.028),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隨訪1個月組,整合方案組與針刺+埋針組、安慰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00,0.000),針刺+精灸組與安慰組差異有

28、統(tǒng)計學意義(P=0.015),余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隨訪3個月,前三組與安慰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00,0.001,0.000),整合針灸組與針刺+埋針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7),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5)安全性評價
  四組患者中共有17例患者報告1次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為10.63%,分別為血腫、疼痛、膠布過敏。四組間不良事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x2=1.946,P=0.584)。
  結(ji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