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之孟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哲學之孟子中國哲學之孟子一、名詞解釋名詞解釋(1)四端)四端四種心,孟子用來說明天賦道德觀念和論證人性本善的根據。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就是人的四種道德品質仁、義、禮、智,是從這四種天賦的“心“發(fā)端的,也可以說就是這四種心:“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彼悦献拥贸龅慕Y論說:“仁義禮智,非有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p>

2、意思是這些品質不是外面強加給我們的,而是人本身就有的,只不過沒有好好的想罷了。故“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泵献由踔琳f,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很小區(qū)別,注意的是人有這些“心”和“仁義”等道德觀念,如果沒有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他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保?)正經界)正經界要分裂、定正恒常不變的界限,這個界限是和人的底線生活相關聯(lián)

3、的。孟子說“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3)貴民)貴民在孟子那裏貴民的目的在於約束君權,而貴民的思想源于《尚書》:“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因此貴民則是通過對最底限生活的體察來判斷國家是否施行仁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4)好辯)好辯孟子自己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將自己定位於“聖人”,他認為不同

4、時代的聖人有不同的使命,而在自己所處的時代下,孟子認為他應該做的(聖人應該做的)是“正人心,熄邪說”,孟子認為這一目標的時代意義可以比于文武周公和孔子。比較而言,莊子的“齊——物論”也即是“息物論”,和孟子的意圖有著內在的共鳴。但是莊子所採取的方式在於將一切言說泯除,他認為只有在安靜的嚀聽中才能通向大道。而孟子則是深入到每一個言論的內在邏輯,發(fā)現其中的問題。孟子將不同的言論作了詳細的區(qū)分“陂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

5、其所窮”,這裏孟子將言說分為“陂辭,淫辭,邪辭和遁辭”,而具體的對於這些言說進行辨識,即所謂“知言”:對於陂辭,言說的目的在於揭示,而陂辭則是要遮蔽,因此要“知其所蔽”;而淫辭則是指講得太多,滔滔不絕,“陷”則是要發(fā)現其漏洞,另外陷還有使人陷入的意思,因此要“知其陷”;而由於邪辭有一種邪惡的引導目的,因此要看到它在哪里偏離了正道,於是要“知其所離”;遁辭則是閃爍其詞來逃避,“窮”指的是要將其逼上絕路,使之不攻自破,因此要“知其窮”。(5

6、)王(道)霸(道)之爭)王(道)霸(道)之爭(3)論述孟子的政治學說)論述孟子的政治學說孟子首先關注的是共同體的和諧生活,其次關注的才是個人。儒家認為一個良好個人的培養(yǎng)必須依靠一個良好的共同體生活。在良好的共同體尚未建立時,只有少數的人可以達到個人的成德和修養(yǎng)。孟子關注共同體的生活,也是基於天明轉移後對於王者的追求,而個人道德的修養(yǎng)(主要是統(tǒng)治者的修養(yǎng))是屬於共同體問題的。(1)王(道)霸(道)之爭霸字可以看作“伯”字,霸的邏輯是兄弟之

7、間的邏輯,王道則是父子之間的邏輯。二者都要求達到征服他認的目的,而王道的主要手段是“以德服人”,而霸道則是“以力服人”,二者在根基上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王道士基於“義”,霸道則是基於“利”。同時儒家對德的理解“德者得也”,可見“義”並不排斥物質收穫,義和利的原則雖然都要考慮物質收穫,但是義的原則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是有節(jié)制的,而利對物質的追求則是沒有節(jié)制的。物質的標準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是義的原則始終是有節(jié)制,這點是不變的。(2)王道政治的根

8、據王道政治在孟子思想中又被表達為“仁政”,義政同時也是仁政,仁義之治在人性之中是有其基礎的?!叭私杂胁蝗倘酥?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因此,孟子看來王道政治有其人性的基礎,王道政治最符合人性的選擇。(3)王道政治的具體施行A,“正經界”:要分裂、定正恒常不變的界限,這個界限是和人的底線生活相關聯(lián)的。孟子說“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

9、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B,“貴民”:在孟子那裏貴民的目的在於約束君權,而貴民的思想源于《尚書》:“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因此貴民則是通過對最底限生活的體察來判斷國家是否施行仁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C,“養(yǎng)生喪死無害,王道之始也”這是將最底的生活進行概括,而其中則蘊含著“禮”的約束。“物之不齊,物之性也”萬物是有差異的,儘管如此,在思想的底線上,人則是相同的。但是作為共同體的構建則必然會有等級上的差異,這也會導致物質分配的差

10、異,但是這裏所指的最低的生活原則“養(yǎng)生喪死無害”卻是任何時代都不會改變的。D,分工的必要性孟子講政治權力的關係和某種交換聯(lián)繫起來,孟子認為分工是必然的,而最重要的是大人和小人的分工,“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大體是心,是思;小體是耳目,是聰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勞心者不是現今意義上的“知識的精英”而是“憂民”這是勞心的本質?!皯n”是愛的最真實的體現,是建立和他人血脈的根本途徑。儒家政治意義所追求的,不是統(tǒng)治者,而是“治

11、人者”(治是照料的意思)。這個職業(yè)的分界強調職業(yè)對人品性的影響,職業(yè)本身就是對個人道德熏習的一個過程。(4)材料分析)材料分析——孟子與告子的辯論解析孟子與告子的辯論解析孟子與告子的辯論有四組,由於期中考到過,期末應該不會考了,所以這裏對這幾組辯論做一個簡要的分析和解答。希望給大家以參考:孟子和告子有四組辯論,孟子在和告子討論不動心的問題時,告子說“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並認為這是追求不動心的途徑。孟子認為告子的不動心,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